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石阡木偶戏比你想象得有趣得多,真的不来了解一下吗?

  石阡木偶戏是流传于贵州省石阡县各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傀儡戏曲剧种。鼎盛时期,演出遍及湘鄂渝黔边区的全县和各民族。石阡,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属铜仁地区,是黔东北腹地深处的一个山区小县。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地下温泉众多,自然生态保存完好,有“温泉之乡”的美誉。石阡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早在秦朝时,就在县内建有夜郎郡。石阡有13个民族,包括汉族、仡佬族、侗族、苗族和土家族。古代各族人民和睦相处,表现出独特的开放心态。石阡木偶戏就是植根于这样的文化生态环境中。

      石阡木偶戏演出不受场地的制约,只要有丈许见方的平地,就可以搭台出演。舞台为特制的围布舞台,舞台呈方形,四周立四根竹竿为支架,高约4米,以蓝色围布围绕四周下半段及后台上部,这样,前台上半段即形成舞台台口,高约2米,再以蓝布一幅挂在台中上部,称为“档子”,形成前台和后台,“档子”正前挂设一方桌,方桌两旁分别立(挂立)一张高脚靠背椅。左右两边分国挂有布门帘,左称“上马门”,右称“下马门”,表演时,木偶从“上马门”揭穿插而上场表演,下场时,由“下马门”揭帘而出。露天演出时,则在舞台顶部盖一张蓬布,用以遮阴避雨。

  舞台搭建完后,即可立牌位:后台(或堂屋)设一香案,供上香茶果品,正中放米一升,上插一竖写牌位,中间上书:正乙冲天风火院内岳王戏主金梅二圣;右边书日:大汉楚陈平傀儡仙师:左边书日:中天星主北极紫微元清大帝。牌位立好后,一直香火不断,伴随演出的全过程,直至送神后方可拆除,有时会应主家的请求,将牌位请上主家神龛,贴在神龛的右侧,常年享受主家的香火,名为“主愿”。牌位立好,即刻请神。请神由“班主”亲自主持,首先焚香点烛,然后立于牌位前,鞠躬作揖,后又右手掐指于胸前,念动密语,召请相关神灵。奉请的神道主要有太上老君、通元大帝、元清大帝、紫微大帝、本地土地神、陈平傀儡仙师、本门戏祖、本门历代辈钵掌坛师等。所奉请的神道一直陪伴戏班的表演,直到演出全部结束后,才又由“掌坛师”举行仪式将众神请回,谓之“送神”。

  石阡木偶戏演出时,木偶的“头子”、戏服、“仗头”最为抢眼。“头子”呈立体状,除个别“头子(孙悟空)”外,均已镂空;石阡木偶戏“头子”均为人面,不存在兽面、神面,石阡木偶“头子”以木块为材料,以雕刻为主要手段;石阡木偶戏“头子”没有具体人物的指代,而是用一个“头子”代表一种性格、品格、气质大致相同的人物,表现为类型性特点。木偶衣着款式多样,色彩亮丽,主要分为“蟒袍”、“拷子”、“折子”、“披挂”四类。随身所带兵器分为“短把子”、“长把子”两类。“肚腹”、“踩脚”、“手柄”、“髯须”是木偶“杖头”造型不可缺少的要件。艺人通过控制头部及双手各部位的操纵杆,来控制木偶的回顾、弯腰、转身等动作。喜怒哀乐皆能随心所欲,刀枪剑戟、翻滚扑打、腾云驾雾都表现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在音乐上,石阡木偶戏不仅遗存了高腔的众多曲牌,平弹板式及变化形式的原态,同时亦保留了石阡民间原本音乐文化的因子。此外,石阡木偶戏体现出强烈的“驱病避祸、祈福纳吉”的实用性功能目的,其剧目、表演、传承等饱含丰富的佛、道以及本土原始崇拜的观念,具有独特的黔东民间宗教色彩。

  石阡木偶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1)是古代杖头傀儡在黔东地区的遗存;

(2)是研究黔东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例证之一;

(3)是研究黔东方言在民间戏曲中运用的活例证;

(4)对高腔、平弹的传播学研究具有启发性意义;

(5)具有丰富、独特的民族造型艺术和服饰文化价值;

(6)通过对石阡木偶戏表演方式、身段、场合、习俗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木偶艺术的发展;

(7)对石阡木偶戏剧目在民间的传播研究,有助于我国当代少数民族社会教育方式的研究;

(8)其蕴含的丰富的宗教信仰理念是研究民间宗教构成心理的又一重要路径。

  建国后,石阡各族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但也从根本上动摇了石阡木偶戏赖以生存的自然农耕经济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石阡木偶戏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激烈碰撞下急剧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