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记录,茶几乎是家家户户的必备饮品。但今天分享的是茶的衍生品:擂茶,又名三生汤,是一种特色食品。客家擂茶是赣南特有的茶饮料。赣南客家人的饮茶习俗是古代饮茶习俗的延续,也是我国唐宋时期点茶的活化石。据地方志记载,客家擂茶由汉魏的粥茶、唐宋的盐茶演变而来。发源于黄河以北,客家祖先把它带到了赣南。因其历史悠久,饮者众,故而独树一帜。
赣南客家擂茶是客家先民在流迁、生产、生活积累形成的一种保健饮食习惯,具有重要的养生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已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相传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由汉魏的粥茶和唐宋的点茶衍变而成。南迁之后的客家先祖,大部分被迫迁入荒无人烟、自然条件差的山区。由于茶是“万物之药”,能够增强对疾病的抗性,赣南客家人便在擂茶中加入生姜、糯米、陈皮等佐料,以抵抗闷湿气候所带来的疾病,“解诸药毒虫蛇及诸蛊毒,右以大粉草寸,以芝油,透愈久为妙。”正是因为有这些解毒、解暑等作用,所以人们保留并发展了药食同源的“擂茶”。
擂茶之所以世代相袭,广泛流传正是因为它的功效。因为擂茶是茶叶和一些食材进行混合加工,所以功效具有多样化。平时通过饮用擂茶可以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特别是吃饭之后少量喝擂茶可以祛除食物中的油腻感,使食物在体内很好的消化,有利于预防和治疗便秘。擂茶在临床中可以辅助治疗慢性疾病,特别是消化道疾病,像慢性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甚至对呼吸道疾病,像感冒、慢性支气管炎都有一定的保健功能。虽然擂茶功效颇多,但制作却并不复杂。
想要制作擂茶必不可少的工具就是擂钵、擂棍和捞子,俗称“擂茶三宝”
擂钵就是盛擂茶原料的容器,直径一尺见方的陶制敞口罐,沟壑呈辐射状爬满了陶罐内壁,客家人管这些沟纹叫“小牙”,有了这些小牙,才能把各种原料“咬”得碎碎的。
擂棍是取一根粗的樟、楠、枫、茶等可食杂木,长短2-4尺不等,一端系上绳子,在闲置的时候挂起,一端有一个圆疙瘩,使擂棍与擂钵契合得更紧密,把原料擂得更细,更均匀。被选用做擂棍的木材必须是可食用木,因为擂的过程中,擂棍的末端不断磨损,不知不觉就变短了,都融入了每一道擂茶当中。
正宗的捞子应该是竹蔑制成的,但是考虑到耐用和孔眼均匀细密,金属丝网也用得比较多,捞子是冲泡好擂茶后,把其中的渣滓捞出,用做过滤之用的。
只有配备这三样东西,才能真正开始制作正宗的赣南擂茶。
客家擂茶是传统的食俗。客家人热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传统的普遍的礼节,无论是婚嫁喜庆,还是亲朋好友来访,即请喝擂茶。
赣南客家擂茶的制作技艺很是独特。制作时,先将所配置好的材料,按比例放置擂钵内,用擂杵沿钵内壁顺沟纹走向频频舂捣、旋转磨成茶泥。喝擂茶时,将擂好的茶泥放在擂钵里或大盆里,用滚烫的开水冲泡,再倒入少许高山茶油,并用擂杵搅拌稍许片刻,甘润芳香、色如琥珀、清爽可口的擂茶就制成了。它既有茶叶的甘味,芝麻、花生、豆子的清香,也有生姜的辣味,若再佐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烫皮等,一桌集香、甜、苦、辣于一体的赣南客家擂茶宴便应运而生了。
每年都会制作擂茶的,特别是过年的时候。每到过年的时候都会制作传统的美食,擂茶就是其中之一。过年不管是求学的学生,还是在外工作的上班族都会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大家围聚在一起制作美食也是一种乐趣。记得小的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制作擂茶了,从准备工具到准备食材。因为捣也是需要力气的,食材很多,捣的时候手会累,但是看着食材在我手里慢慢的制作成美食,那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小时候能帮上爸妈一点小忙都会觉得无比的开心。食材很多,需要先把所有的都捣碎,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不同的食材。很多人最喜欢的就是加葱了,捣碎的葱经过滚烫的开水冲泡,瞬间葱香四溢,再加上自己家压榨出来的山茶油,那味道总是让人觉得好喝的停不下来。
如今在全南,不少地方还保留着讲究的擂茶喝法,尤其是雅溪围屋古村。雅溪围屋是赣南客家围屋的佼佼者,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约在公元1885年),现存有石围和土围两种,总占地面积为1010平方米。其中,土围高3层,每层有17间房,围长29.8米,宽20.2米,高10.4米,占地约800平方米,大门设两层,有防火设备。石围呈正方形,围高12米,占地面积约410平方米,坐东朝西,依山傍水,地下排水系统良好,具有四水归堂的特点,大门用排石条砌成,3层门固如碉堡,4层围屋均用砖木结构,外墙采用三合土与卵石夯筑而成,围墙及碉楼上设有枪眼和瞭望孔,屋内有一口冬暖夏凉而甘甜的水井,围屋可攻能守,大门左侧原刻有“例授进士陈学士造”字样。
不仅外乡游客对擂茶情有独钟,本地赣南乡客更是对擂茶独宠有佳。新婚之日要请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前来喝“结婚擂茶”,新婚第三天则要请街坊邻居中的妇女前来喝“三朝擂茶”,让过门的媳妇认识妯娌姑婶,以便日后和睦相处等颇具特色的擂茶习俗。
说实话知道擂茶的人并不是很多,这是客家的重要饮食之一。因为这类茶并不是市场主流,所以关于擂茶的做法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非遗项目不了解,也谈不上喜欢,所以从小加强对孩子的非遗教育,是从根源上解决传承难题的重要手段。”全南县文化馆副馆长方贤芬说,目前在县城中小学校设立了客家擂茶传承基地,不定期邀请传承人前往学校给学生开展培训。近年来,为进一步保护、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同时,县城还成立了擂茶协会,设立了龙源坝擂茶技艺传习所、雅溪擂茶馆,每年开展非遗图文巡回展、举办非遗项目培训班、免费开放非遗展厅,积极组织开展赣南客家擂茶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得到传承、发展和创新。
“客家擂茶传承千年,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游客亲身参与民俗活动、品尝特色美食、感受传统技艺,很容易唤起乡愁和怀旧情结,给人独特的旅游体验。”为进一步助推非物质成果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全南县已组织专业人员对客家擂茶配方进行量化,计划将其制成粉末,包装成袋,作为当地旅游特产销往全国各地,让客家擂茶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