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小小的筷子里藏着许多的学问你了解多少呢?福州漆箸制作工艺有多少年历史了?

  福州漆箸制作工艺是在竹木筷子坯上制作和装饰漆器的一种实用工艺品。始于清末,主要分布在福州台江、仓山一带,颇具地域特色。福州的漆筷子制作工艺精细,工序复杂,技术要求高。从毛坯到最终成品,需要经过选坯、拉漆、晾晒、印刷等20多道工序。

  福州漆箸制作工艺自2200多年前闽王无诸在福州建城始,逐渐形成这一区域特有的制箸手工技艺。

  清乾隆年间,福州漆匠沈绍安在福州双抛桥设店制售漆箸,发展到其第五代孙沈正镐时,漆箸技艺趋于成熟。

  清光绪年间,福州漆箸进入鼎盛时期,到清末民初,还有许多生产店家:蒋心记“杨春盛”、潘德兴“何德号”、“永生号”等大小40多家,分布在中亭街、茶亭街。

  新中国成立后,在福州有识之士、漆箸艺人蒋依妹(蒋心记)、潘意香(潘德兴)、林其卿、孙世浩等人支持下,福州地区仅存的几家小作坊合并成立“福州漆筷厂”,继承和发展了福州漆箸制作技艺,研发出“台花”“晚霞”“赤宝砂”等制筷艺术精品。

  福州漆箸产品制作精美,种类繁多,有日用的漆箸以及观赏性强的工艺艺术箸。其制作技艺精巧绝伦,运用脱胎漆的髹蚀技法,以锡箔纹饰刻缕、髹漆、打磨、点缀结合,采用印花、贴花、琢花、火化铅、仿景、录蓝等装饰,使福州箸图案华丽鲜艳、晶莹华贵。

  福州漆箸制作技艺可分为三类:大工、细工、精工,形状头多以“圆”“方”两种,尾部多为“圆”“尖”两种。技法有:打底、上灰、修光、磨光(黑推光、色推光)、装饰纹样等。

  “印花”是漆箸的一大特色,运用了脱胎漆的髹蚀技法,给普通筷子印上纹样装饰,可以表现各种题材的人物造型和山水美景,赋予筷子生命力。印花完的筷子还需要再上漆,用透明生漆覆膜,保护装饰纹样。

  福州漆箸在色彩方面突破了传统的红、黑、朱的局限,制作出五彩斑斓而色漆独特的作品。其造型新颖多样,美观大方,有益健康。

  据介绍,漆箸用上等毛竹或优质楠木、榉木、红木制坯,以国内特产的生漆打底、附面,并采用了福州脱胎漆器制作技艺。从毛坯到成品,漆箸需要经过20多道大小工序,如拉油、抛光、印花、点头、烘干等。

  通常做一双普通的漆箸要15天,如果工艺再复杂一些,得花1个月以上。经过高温脱水的筷子毛胚要检出弯曲、尺寸误差的用料,再打底漆,以中国生漆调制出瓦灰,完整覆盖毛坯筷的孔隙。底漆经晾干后,直接覆上中国生漆,漆面晾干后,用水磨法磨光表面。

  由于漆箸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传统的手工技艺,无法充分利用机械化生产,造成工匠人才流失和老化。再加上做漆箸很辛苦,很多年轻人很久都不愿意做。漆箸工厂的师傅大多是中年人。在福州天天筷子厂的老生产车间里,漆箸师傅越来越少了。厂里的师傅基本都是干了很多年的老师傅,走一个就会少一个。漆箸行业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