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据说普京总统都为莆田木雕着迷,你是否了解其独特的魅力呢?

  莆田木雕是福建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之一。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以“精微透雕”著称。北宋时,五度为相的仙游人蔡京有大兴“丰大豫亨”的说法。明代形成了简单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清代进入了结构典雅、装饰华丽、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

  福建莆田木雕,滥觞于唐代,明清时期日益兴盛,与浙江东阳木雕、浙江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木雕并称为“中国四大木雕”。其中,莆田木雕雕刻工艺主要以立体圆雕、精微细雕和三重透雕等为主,东阳木雕以平面浮雕工艺见长,乐清木雕以黄杨木圆雕工艺闻名,潮州木雕则以金漆木雕工艺知名,各有自己的特色。莆田木雕在清末民初时达到了第一个艺术高峰,此时市场也较繁荣,木雕佛像、建筑装饰雕刻等普遍受到民众的欢迎。

  改革开放后,莆田木雕产业化发展,声名进一步远扬,并带动了古典工艺家具、玉雕、宗教雕像、竹雕、漆器、金银首饰等相关工艺领域的发展。时至今日,莆田木雕产业规模急剧扩大,并在2003年荣获“中国木雕之城”这一全国性的专业荣誉称号,成为全国最大的木雕工艺品、佛像和家具的集散地。

  今天莆田木雕的生产品类大致有三类:木雕工艺品、佛像与仿古家具,且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木雕工艺品与佛像生产、销售主要集中于莆田黄石镇的工艺美术城中;家具的制作基地则位于下辖县、具有“中国古典家具之都”称谓的仙游。两地相距约43公里,驾车只需40分钟左右,交通便利,互通有无。

  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因其独特的空间性与悠久的时间性,有诸多承载着文化记忆的文物资料,能呈现其非遗价值的内涵和细节,反映历史纵深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莆田寺庙的建筑装饰、佛像、经书等已有雕刻工艺雏形。

  宋代由于佛教、妈祖信仰的盛行,神像雕刻大量问世。现存莆田荔城文峰宫内的一尊宋代木雕妈祖圣像,以圆雕刻画出妈祖的形象,成为保存较早、较完整的一尊木雕神像文物。曾经五度为相的仙游人蔡京大兴“丰大豫亨”之说,追求豪华富丽,便召家乡仙游的工匠把宫廷木雕器具与书画工艺有机结合,并在以杭州造办所为中心的“花石纲”“生辰纲”御用雕器创作中大显身手,首开“莆田工”木雕工艺先河。

  宋末元初,莆田雕刻的人物、花卉等题材的围屏、栏杆、木雕古玩、乐器、家具等,已经相当精致。

  明代莆田艺匠擅长圆雕佛像、平雕建筑装饰等,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现代在莆田本土、台湾、日本长崎、鹿耳岛等地天后宫尚存有明代木雕妈祖像以及匾额、围屏、祭器等文物。

  清代莆田木雕进入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古兴化府进贡的圆雕佛像、透雕花灯、浮雕窗堵花板计数10件;莆田市博物馆收藏的多件清代漆金透雕桌灯、花篮与果盒、馔盒,均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

  清末至民国期间,活跃在民间的木雕名匠揉入国画大师李耕的人物画意韵,形成以莆式神佛、武将、仕女造型为特色的圆雕人物风格。现代在莆田江口镇园下村关帝庙等处寺庙、民居留下了许多供后人观赏借鉴的人物及建筑装饰圆、透、浮雕相结合的作品。

  1949年建国以来,莆田木雕业重焕生机。许多木雕艺人继承传统工艺,又大胆开拓创新,1956年,城厢雕刻社(莆田工艺一厂前身)创制的一套乐器,其器缘、柄、肚、钮都装饰着用一寸见方的黄杨木片镂刻的《三国演义》人物及花果鸟兽等,细微精致,选送参加东欧捷克共和国展览会得到嘉奖;1959年,莆田工艺一厂创作的圆雕人物、桌屏等27件,晋京向国庆十周年献礼;1979年以来,现代莆田木雕第一代传人的黄丹桂、佘文科、朱榜首等人先后创作了一大批作品。黄丹桂和朱榜首等创作的《三打祝家庄》《立柱龙凤灯》等作品为木雕精品;佘文科创作的《渔港之春》、黄丹桂等创作的《十三朵金花》曾获选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

  改革开放初期,现代莆田木雕第二代传人方文桃、佘国平等一批莆田工艺一厂的专家级技艺骨干抓住机遇,创办企业,从而吸引大批民间艺人先后办厂,促进了莆田木雕产业快速发展。莆田木雕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带动了石雕、玉雕、牙雕等行业的发展。

  莆田十分重视开拓木雕市场,在广州带河路古玩街、上海城隍庙华宝楼、北京潘家园古董城……哪里有木雕艺术品交易,哪里就有莆田营销商的踪影。莆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建筑装饰木雕、神像木雕的主要生产地。2003年10月,莆田市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的“中国木雕之城”称号。正筹建“中国木雕博物馆”,建成后将集木雕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等功能为一体。

  然而,由于对市场和利润的追求,传统的莆田木雕工艺在传承中缺失。随着老一辈木雕家的去世,这门手艺很难得到很好的传承。很多年轻的从业者都比较浮躁,创业技能还没有成熟,不能独当一面。他们的艺术气质、地方特色和民间个性逐渐丧失,“砚照”等精湛的雕刻技艺濒临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