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狗不理是中国天津著名的传统小吃。是由面粉、猪肉和其他材料制成的小吃。始建于公元1858年(清朝咸丰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天津三绝”之首,中华老字号之一。狗不理包子选面选馅精细,制作工艺严格,外形美观,尤其是包子褶对称,每个包子不少于15个褶。包子,鲜而不腻,清香可口。狗不理包子以鲜肉为主要原料,有三鲜包子、海鲜包子、酱香包子、素包子等6大类98个品种。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狗不理包子”创始人高贵友出生在直隶武清县下朱庄(现天津市武清区)。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取其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
高贵友14岁时,到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因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指点,高贵友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三年满师后,高贵友独自开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生意十分兴隆。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经营的包子称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高贵友初创“德聚号”小吃铺时,用鲜猪肉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汤或肚汤,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酱油、姜末、葱末、调味剂等,调拌成包子馅料。包子皮用半发面,在搓条、放剂之后,擀成直径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匀的圆形皮。包入馅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时用力将褶捻开,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后上炉用硬气蒸制而成。
1916年(民国五年),高贵友病故,其子高金铭继承产业,转年在南市东大街立了分号。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把侯家后老号迁址到北大关桥口。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将老号、分号合并,迁址到天祥商场后门(今辽宁路),设立新号“德聚号”。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高金铭之子高焕文继承产业,经营至1952年歇业。[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6年,天津市将狗不理包子收归国有并将店铺迁和平区山东路,后又在南市食品街设立了分店。2001年,“狗不理”总店扩建。
随着“狗不理”的发展,所经营的品种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逐渐形成6大类、98个品种的包子。技师们精心研制出以鸡、鸭、鱼、肉、海鲜及应时蔬菜、野菜、菌类为原料,采用蒸、煮、烤、烙等多种烹调技法做出了“金针包”、“龙凤包”、“鸳鸯包”、“香芹包”、“什锦包”、“大虾韭菜包”等。
据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在天津编练新军时,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京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尝后大悦,曰:“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
1973年时,毛泽东主席有一次和大家谈到了天津的美食,特别想到了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生活管理员吴连登为此还专程到天津,给主席买回去了“狗不理”,主席吃后特别高兴。
狗不理包子采用“半发面,水打馅”制作工艺。皮子薄而带韧劲;馅以精肉斩得细而匀,加姜、酱油、香油、味精、排骨汤等。做出的包子要求不走形,不掉底,不漏油,个个呈菊花形状。
狗不理包子特点是:选料精良、皮薄馅大、口味醇香、鲜嫩适口、肥而不腻。
2020年前后,狗不理包子部分门店陆续关门。无论是在天津五大道、意式风情街,还是在北京的前门、王府井,都是外地游客最集中的旅游景点。自带流量的景区门店撑起了狗不理的业绩,可带着不佳消费体验从店里离开的消费者也在持续消耗这家老字号的美誉。
一些老字号积极创新,争取到了新老消费者的认可,老而弥新;但有些老字号却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躺在先辈们创下的事业上坐吃山空;更糟糕的是,有的连守成都做不到,反而每况愈下。如果长期忽视消费者满意度,产品质量始终没有提升,服务没有改善,任何老字号都会遭遇发展危机。
其实品牌越老,越应该珍惜“羽毛”。新一代消费者对国货有着强烈的感情和兴趣。虽然狗不理包子经常被吐槽,但它仍然是天津文化旅游的象征。只要注重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体验,还是有机会做大做强的。每一个老字号都应该意识到,只有最好的品质,最好的服务,才能支撑其品牌价值。不能只靠过去的辉煌来忽悠消费者,更不能靠报警或“甩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