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傣族剪纸历史渊源

  傣族剪纸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其较早形式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形成完善的剪纸并被广泛应用于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在潞西,几乎村村寨寨的傣族村民都能剪纸。

  傣族剪纸有什么历史渊源?

  傣族剪纸起源于早期祭祀用的纸帽。傣族使用和制造纸张始于元明时期,在纸普及之前,用来剪刻图案的材料主要是布。在傣族的贝叶经及一些流传千年的古叙事长诗中,均提到用树叶刻成图案供奉佛祖的情节,由此可见剪刻图案的技艺诚传已久。目前仍有用布料成叠凿刻出图案的长幡、彩灯和佛伞围边,其他如金箔、银箔、绢等也是剪刻的常用材料。根据文献记载,傣族的葬礼上通常用彩扎的动物送葬,用剪纸装饰棺轿,并且仪式非常隆重。

  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从14世纪下半叶到15世纪,发展形成完善的剪纸才得到广泛应用。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剪纸技艺逐步充实发展,其应用范围涉及宗教祭祀、啖佛、红白喜事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关于剪纸用于佛寺佛塔中的记载见于周裕《从征细甸目记》中,乾降三十二年(1767年)的日记中记“宛顶”(蜿町)到木邦沿途见佛塔无数,“塔内唯有佛像而已,崇尚佛敦,每至大村寨,或土司所居,必有缅寺,浮图,上悬白纸幡竿"。傣族剪纸大多用于宗教活动和宗教场所,傣族寺中的装饰主要用于门上、格边,墙面、柱旁、怫龛、幡、佛伞等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