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始于唐代,在唐中后期得到广泛应用。在四五世纪间烟枲墨和纸的出现,为雕版印刷提供了物质条件,受到青铜器和石刻铭文的启发,人们把书籍内容拓写在木板上,雕刻出印刷的木版,这就是最早雕版印刷,比用手抄写快多了。但这样一来,印一种书就得雕一回木板费工费时,无法迅速地大量印刷种类和内容较多书籍,如要印刷一些字数很多的书籍,往往要雕好多年,一旦这些书不再重印,雕好的木板只用了一次就完全没用了。宋庆历时期,毕昇发明了泥活字,由于印完后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雕板如有错字不易更正,需要另外刻板,而活字可即时更正,对巨量的内容,多套书集也只要一套字就够了。弥补雕版的不足。但我国的活字印刷并不能取代雕版印刷,其主要原因受社会文化、市场需求、技术成熟度、用户积极性、可操作性等多方面的影响。
活字印刷没有取代雕版印刷的原因有哪些?
首先,活字印刷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取代雕版印刷。
一、雕版印刷兼具图文的优势。使用活字印刷的作坊往往也保留雕版印刷封面及插图页。明清小说流行插画,比如《水浒传》就有108个人物的画像插图。何况有图有文的经卷文献类,雕板仍是必备。
二、由于活字印刷技术本身不成熟的缺陷,限制了推广。对于需要不断反复大批量印制的三字经,基础读本,经帖等,往往也保留雕版,而新书批次较少,更新较快的书本,或官方藏书体量巨大,却单本量小的通常活为主。所以两种方式并存,对文化传播的贡献也难分伯仲。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鼎盛时期,雕板印刷已瑧完美,而活字初兴工艺局限,使得文字也不如雕版排列整齐美观。元代王桢《农书》所附《造活字印书法》有云:近世又铸锡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上项字样,难于使墨率多印坏,不能久行。无论泥木石吸墨膨胀容易凹凸不平,铜锡吸墨性差,成本又太高。而雕版的书籍因版本的不同,所印制的风格统一,又各具版本特色,其上等者为收藏家所好,成为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其次,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操作难度较大。
西方之所以广泛使用铅活字,一个重要原因是:拼音文字由少量字母组成一个字,如拉丁语系26个字母,每个字母准备100个大小不等的字模也才2600个,而许慎《说文解字》收录汉字就四五千个,生僻字则上万,不比拼音文字的字母少简单易学。
一、象形文字需要大量的字模,意味着活字印刷前期投资巨大,对于使用者门槛较高。汉字需要字模的数量庞大。一副活字至少要上万个活字,对比种类较少印量小的业务,则无优势可言。巨大的字模数量,使得活字印刷工坊初期投资成本高昂。清乾隆时期印一套《史记》,雕板工费为白银1450两,而活字亦要1400两,看起来两者相差不大,并且木活字则不如雕板精美,铜活字则投资巨大,加上昂贵的人工费,分摊计入工费一定比活字更贵。
形成了宋代三大印刷工坊主体:官刻、家刻、坊刻。官家以儒家经典为主,直到康熙时期才正式采用活字。雍正时期以铜活字印成《古今图书集成》,万余卷上亿字内容,光字模就25万余个,可谓规模空前,充分显现了活字印刷的规模效应。可惜此后铜活字被闲置,因为铜字易流失变得残缺不全,字模最后被铸成了铜钱了。到乾隆年间只好印制了木活字的《英武殿聚珍版丛书》,有134种,2389卷。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书。
二、更重要的是,汉字的特点造成省板不省工,操作复杂要求排版印刷者文化水平很高,常常一匠难求,因此也造成了活字印刷术推广的困难。字模数量多对工人的要求也更高,排版时要求按韵脚分类择取,由于繁体字笔画多,又无拼音标刻的字模,对书稿寻字布版相当考验工人。并且用过之后漆黑一团的反字,视力记忆要绝佳才行。要成为熟练工可不是三朝五夕可成之事,操作的困难使得推广更为不易。而活字铸模,刻字,排字,审稿,定板工作量不小,由于是反字,识字不多的工人速度就慢。
计算机问世后,汉字的特殊性输入的困难,曾使得拼音化的呼声一度高涨。如果观众稍微用心,就会发现外国电影中五大三粗的汉子,也能用两根手指笨拙的打字,只有大公司才需要专职打字员。
三、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技术要求很高的制版工稀缺,一般文化人自命清高,又不屑干粗活,所以古代做这个工作的,基本是这样几类人:一是贫寒的书生,二是破落贵族子弟,官坊还有犯罪服役的囚犯。宜宾"大文堂"后人曾兴和老人,他在公私合营时,作为书铺老板本应评为工商业者,靠着能写会雕板又会印制,动手能力强而被定为手工业者,整个川南如他一样能文能印的书铺老板仅他一人。
跟活字印刷相比雕版印刷简单易行:在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不识字的工人时间长了也能进行熟练操作。
因为有统一的版本模式,标准化印刷的优势很明显。虽然更新没有活字快,但是保存简单。比如传统的四书五经,以及教科书等,基乎不用变动的老版上手就印快多了,比起活字排版又省事些。
活字的技术含量更多。国内发现最早的活字书《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本,字体大小不一,有个别字被横置,这种错误不会发生在雕版印刷品上,很显然是活字本。活字印刷由于印刷者文化水平不高,容易犯错,好比电脑打字快捷,可一不小心,就会有错别字跑到文章里,手写的话,就不会出现输入法错字。今天常说的版本亦来源一于雕版之说。这也说明活字的缺陷,不如雕版统一和标准化。
所以正如狙击步枪不能成为常规制式装备,其中重要原因造价高昂,且要求使用者的专业技能。同理两种印刷术相比,雕版应用普及胜于活字。长篇大著,用字更多,非官方大户无此规模,小作坊式的民间书铺,雕版依然盛行,因为操作简单容易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