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早的印刷技术是唐代的雕版印刷。避免了费时、费力、容易出错的问题,方便了文字印刷,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由于雕版印刷储存不易的局限性,宋仁宗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制作单个方块体,随时拼板,以便收纳、易储存和可循环利用等优点,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以至于到20世纪活字印刷依然为书刊杂志等业界生产的主要方式。后来,此方法流传于世,也传到了朝鲜,外来使者也将印刷术带回了西方。更多种类的材料被应用于活字印刷,于是出现了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铁活字等多种材料的活字。其中,木活字因为在温度变化等制作过程中易变形有拓印不清等问题,人们进行了进一步尝试。而铜活字的应用,大大加强了活字印刷与保存的质量和效率,因而在活字印刷的材料选取上占有一席之地。
铜活字印刷出现在什么时期?
中国的铜活字印刷早在北宋宋真宗时期就广泛用于纸币印刷。印钞时,先刻铸出铜活字,在排版至整块板面中,继而用墨水拓印,完毕再重新排版在印,印刷效率较高。宋、金以铜活字印钞是我国最早对于铜活字印刷的应用。宋人周必大曾受封济国公,从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著作《梦溪笔谈》中习得毕昇活字印刷术,用以印自己的作品。他将铁板换做铜板,加强导热性更易于制作,印出了《玉堂杂记》。
公元1403年,朝鲜人民在木活字印刷的基础上,首先推广应用了铜活字印刷,并印刷了大量书籍。而我国铜活字的真正流行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南方。明朝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无锡、常州、江苏、南京、苏州一带推广了铜活字印刷,其中无锡的华氏和常氏两家印书颇为著名。早期还有明代弘治三年(1490)江苏无锡印书家华隧(1439~1513)以铜活字印成《锦绣万花谷》《百川学海》等著作,其卷数以千计。除此之外,明代的铜活字印刷成书还包括《四友斋丛说》《小字录》《宋诸臣奏议》《渭南文集》《曹子建集》《石湖居士集》《蔡中郎文集》《吴中水利通志》《唐人集》《玉台新咏》等文集。
清世宗雍正四年(1725年),始印《古今图书集成》,造25万铜活字。雍正六年(1728)印成,全书共一万卷,分64部,各有5020册,集清朝众书之大成,实为文化之瑰宝。《古今图书集成》被称为“类书之最”,也是铜活字印刷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页。铜活字印刷术的流行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与此同时各种金属活字类同铅、锡、锑等材料也一并普及,且传至国内外。1440年,受中国印刷术影响,约翰内斯·古腾堡综合当时欧洲现有技术,发明铅活字甚至世界上第一台活字印刷机。1376年,朝鲜做出木活字印刷本《通约翰内斯·古腾堡鉴纲目》,1436年,印成铅活字刊本。16世纪末,日本活字印出《古文孝经》《劝学文》等书籍。铜活字的应用提高了印刷质量。作为最早的金属活字,为后来其他材质的发明与应用做好了铺垫,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