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软槌锣鼓是因为什么而得名的你真的了解吗?又是因为什么而从硬槌变成软槌的呢?

  软槌锣鼓流行于万荣县孤山南麓的高家庄。因鼓槌用麻绳打结,柔软坚韧,故名。软槌锣鼓具体起源于什么时候?没有文字记录。但从当地的民间传说、演奏曲目和曲调来看,应该与古代战争有很深的联系。在高家庄早期,软槌锣鼓主要用于祭祀,以示欢乐和喜庆,民间多用于丧葬,以表达哀思。新中国成立后,演变成传统的民间社火。

  山西省万荣县高家庄的软槌锣鼓,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流传于山西省万荣县高家庄的一种流行了千年的锣鼓敲打方式。2010年7月26日被运城市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遗项目,2011年6月13日被公布为山西省省级第三批非遗项目。2014年7月18日,被文化部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软槌锣鼓在全国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软槌锣鼓因鼓槌用麻绳特制而得名,在众多的锣鼓艺术中,独树一帜,是全国罕见的特色锣鼓艺术珍品。

  软槌锣鼓有一段美好的传说。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锣鼓艺人因击打激烈而使鼓槌断裂,一急之下忙用马缰代替,反而达到比硬槌表演更好的效果,逐渐演变成软槌表演艺术。

  高家庄的软槌锣鼓和全国各地的锣鼓文化相比,特色鲜明、独树一帜。一是锣鼓独特。所配置的八面大鼓,直径大于其他鼓种,鼓槌系用粗麻绳制作,用时头天晚上用冷水浸湿,并用文火烘干,打起鼓来格外响亮。所以叫做软槌锣鼓。图为观众在观看软槌锣鼓表演。

  高家庄软槌锣鼓的第二个特点是锣鼓表演独特。演员全部着古代将士服装,英姿飒爽,共有两种表演形式,即“行路鼓”和“阵地战”。鼓手们手中的鼓槌灵巧有力、柔中带刚,辗转腾挪,变化多端。观看软槌锣鼓的表演,有一种欣赏艺术盛宴的感觉。图为正在表演软槌锣鼓。

  软槌锣鼓的第三是曲牌独特,多与战争题材有关。最具代表性的曲牌为《风雪战》,共分四个部分,第一是《出征》,通过鼓声的强弱、节奏的变化,展示了将士们厉兵秣马、日夜苦练的情景。第二是《鏖战》,通过队列变换,淋漓尽致地表现官兵浴血奋战的情景。第三是《凯旋》,以花打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欢庆胜利的场面。第四是《尾声》,鼓手们以密而有力的鼓点及参差有序的举槌造型,展示出胜利之师的宏大场面。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文化部曾派专家到高家庄对软槌锣鼓录音制谱,2003年高家庄软槌锣鼓还被列为《中国打击乐图监》重点曲目,它表演的曲牌全是以战事命名。图为新闻媒体抢拍软槌锣鼓的表演镜头。

  软槌锣鼓的乐器都比普通锣鼓要大得多。所配置的八面大鼓,直径大于其它鼓种,需用鼓架支撑;八面大钹,每个重约13斤;16面锣,每面重15斤,每面备有“锣项”,即人们说的“支架”;鼓槌系用粗麻绳制作,两头扭成疙瘩,用时头天晚上用冷水浸湿,并用文火烘干,打起鼓来格外响亮。之所以有区别,所以格外的珍贵。

  高家庄的软槌锣鼓有两种表演形式,即“行路鼓李”和“阵地战”。前者边走边打,主要用于街头行进表演;后者要求32名队员摆成方形阵势,中间为鼓手、钹手,两边敲锣的一字摆开,鼓手为领头羊。鼓手们鼓槌灵巧有力、柔中带刚,一会儿像戏曲舞台上武生的朴刀,一会儿像花旦手中的扇子,或在脖颈旋转,或在胯下疾速飞过,辗转腾挪,变化多端。整个表演粗犷豪放、慷慨激昂,表演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慨。

  软槌锣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不同于民间锣鼓,民间锣鼓大多起源于申英竞赛社。他们流传下来的曲调和曲目都与战争有关,对研究锣鼓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