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花镲锣鼓为何能在丰城萌芽和发展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唢呐、锣、钗(镲)等乐器深受人们的喜爱。800多年前,在江西丰城,花镲锣鼓早已存在,俗称“吹打”,是唢呐与打击乐器并重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锣鼓队活跃在丰城广大农村,吹吹打打,婚丧嫁娶、传统节日、龙灯社火、拜神等一切民俗活动中都有。

  花镲锣鼓之所以能在丰城萌芽和发展,和当地历史上人文发达不无关系。宋朝,丰城有一位叫陈瑞的乡绅,在龙泉、太阿宝剑出土的地方建了一所龙光书院。龙光书院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除了教授学生诗文,还开展了音乐方面的教育。所以那时候的民间锣鼓,在龙光书院的研究挖掘之下,系统地形成了一整套的曲谱。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宝剑出土纪念日,龙光书院中的雷焕祠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庆典活动。这一天,书院鞭炮齐鸣,鼓乐喧天,龙光书院成了集中展示各类民间音乐的舞台,他们在此互相交流,互相渗透,为丰城花镲锣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而之后的花镲锣鼓,则在一代代民间艺人的整理与传承中逐渐发展成型。至清乾隆年间,丰城拖船镇新塘村唢呐艺人熊海元将龙光书院演奏的曲目记录整理。清光绪年间,花镲锣鼓艺人徐莹甫又融汇各方艺人之长,规定了乐队的组合形式及其演奏规则。至清末民初,丰城花镲锣鼓无论在乐队的编制组合,还是曲体结构、演奏技巧、曲牌套数等方面都已成熟规范,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吹打乐种。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镲锣鼓在当下的民俗、祭祀等活动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活动客观上为花镲锣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花镲锣鼓艺人提供了生存的条件。如今,花镲锣鼓依旧是丰城城乡日常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地还经常举办花镲锣鼓邀请赛,众多乐队汇聚一堂,切磋竞技,观者如潮,成为丰城一大文化盛事。2018年,丰城市被命名为“江西省花镲锣鼓之乡”。

  丰城花镲锣鼓的生命力还在于其广泛吸收了各种民间音乐和传统戏曲音乐的丰富营养,将地方歌曲和地方戏曲创造性地演变成自己特有的曲调,其中经典曲调多达109个。花镲锣鼓旋律优美,古朴热烈,因此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花镲锣鼓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一个古老、厚重、经典的地方传统音乐品种,其魅力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