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锣鼓是广东非常有特色的民间器乐,有吹打乐、唱西秦、卡戏三种表现形式。由明末清初的粤东西秦戏曲演唱表演班传入广东,源于粤剧演唱和广东音乐。因此在民间又被称为“唱西秦”、“听西秦”。在珠三角和佛山各地广为流传。
八音锣鼓表演均以一个装饰华丽的锣鼓柜为独特标志。组织表演的每个锣鼓会必备一个木质大柜,用以放置所使用的各种打击乐器,行进时由2人或4人抬起长木柜杠,便于巡游表演。
八音锣鼓的一大特色是以大小唢呐模仿生、旦唱腔,由丝竹乐器伴奏,演奏《六国大封相》、《仙姬送子》、《八仙贺寿》等的成套戏曲,这种仿照演戏的演奏,民间称作“卡戏”;此外还演奏《登殿》、《报春来》等牌子曲和《百花亭闹酒》、《鲜花调》等小调,其风格古朴、粗犷、热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锣鼓柜也因十分方便于八音锣鼓的灵活巡演,而具有流动舞台的显著功能。
八音锣鼓使用的乐器有打击、吹奏、拉弹三大类。打击类有沙鼓(或沙的)、卜鱼、战鼓(或两面扁鼓)、大钹、高边锣等;吹奏类有大唢呐、小唢呐、横箫等;拉弹类有二弦、竹提琴、月琴等硬弓乐器,后来也引进现代粤剧的常用乐器椰胡、秦琴、边祖、萨克管等。演奏时乐器使用还讲究特技性表演,如唢呐吹奏七个调,同时兼吹两支、四支,或用鼻孔吹;两支横箫按孔一左一右;拨弹乐器置诸脑后反弹;拉弦乐器无依托左手提起或高举头顶演奏等,具有很强的技艺性和观赏性。
八音锣鼓以佛山市顺德区的杏坛镇最为著名,传统表演形式齐全,保存有多个制作讲究、雕工精细、装饰丰富且已有百多年历史的锣鼓柜,对研究八音锣鼓的发展衍变和音乐文物,以及晚清广州、佛山的木雕艺术,均有重要价值。
锣鼓柜依托民俗,必将促进各种有价值的民俗活动的挖掘和利用。锣鼓柜与粤剧、粤曲、广东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其学术研究和在传统基础上与时俱进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对培养观众和弹唱人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现在还有人制作锣鼓木柜,为恢复八音锣鼓柜的活动提供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