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都说白族洞经古乐飘逸典雅,还能净化心灵是真的吗?

  当你走进大理,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是节日还是平常的日子,如果你有心,你会经常听到从古朴典雅的白族主庙、文昌宫,甚至白族的院落、节日舞台飘来的一阵阵古老而多彩的音乐。

  那音乐时而庄严,时而静肃,时而激越,时而飘逸,时而柔婉,时而轻曼,时而悠扬,时而舒缓。那感觉仿佛就象置身于遥远的古代,沐浴在唐风宋雨之中,让人久久回不过神来。这种音乐其实就是具有一千多年历史、至今仍在大理盛传的、被音乐界称为"世纪末元音"、"广陵绝响"的中华民族音乐瑰宝——大理洞经古乐。

  大理白族洞经古乐源远而流长。史料记载,公元793年,南诏王异牟寻为表达永世臣服唐中央皇帝的心愿,组织了一部称为《南诏奉圣乐》的大型乐舞赴长安奉献给唐王朝。

  唐德宗大喜过望,又给南诏赏赐了一部龟兹古乐。“龟兹乐”的演奏均以弹拨乐器为主,带有明显的古龟兹音乐作风。大理的洞经古乐正是这样广采博收,因而乐曲极为丰富。

  迄今,各地洞经乐社所演奏的乐曲风格也极其多样:有道家音乐的飘逸,有宫廷音乐的典雅,有江南丝竹的柔美,有儒家音乐的浑厚。在不同民族中的流传又带上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如在广大白族地区流传的洞经古乐带着白族音乐的抒情和幽婉。

  云南洞经古乐,包括南诏雅乐和纳西古乐,它对近现代民族器乐曲的创作产生过重大的影响。1934年,人民音乐家聂耳创作的民族器乐合奏曲《翠湖春晓》,就是直接采用洞经古乐《老挂腔》改编而成。云南滇剧的许多曲牌,也来源于洞经古乐。

  南诏雅乐主要是民族古乐合奏曲,多为词曲结构;在演奏过程中,使用瑟、筝、古琴、笙、笛、拉弦乐器以及锣、磬、鼓、钹等乐器,弦乐和打击乐配合贴切,融吹、拉、弹、唱、诵为一体。

  热爱艺术的大理白族人民不仅善于创造,同时也善于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活跃在大理州范围内的民间洞经古乐社团多达340多个,仅大理市就有90多个。

  由于白族洞经音乐源于一定的信仰和仪式,其音乐形象在于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现在各种发泄甚至刺激的音乐风靡全球,而且更为简约优雅。有人称之为“无污染音乐”,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它一经出现在石宝山歌会等公共场所,就深受海内外有识之士的赞赏和欢迎。

  如今,在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时代,人们富裕幸福,追求文化生活的各种享受。所以,像白族洞经音乐这种参与性强、自娱性强、品位高的音乐重新繁荣起来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