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是民族的灵魂,也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基因。西昌作为茶马古道非遗征程上的一颗“明珠”,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近年来,随着市委市政府对“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重视,洞经古乐、民间刺绣等一系列独具西昌特色的“非遗”项目逐渐走上舞台。
起源于南宋乾道年间的洞经古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为祭祀在越西出生的文昌帝君的德行和善举而产生的音乐形式,源于道教音乐,受到佛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影响,带有古曲丝竹乐风。明初以后,洞经古乐在西昌民间盛行并逐渐形成规模。
直到现在,洞经古乐仍然是我市部分市民最喜爱的传统民间音乐。在重大节假日,只要到西昌街上走一遭,都可以感受到洞经古乐的飘逸古韵和悠扬旋律。
为了传承和发展洞经古乐,2008年7月6日,我市正式成立了一支洞经古乐专职演奏乐团—邛都洞经古乐团。自此,“洞经古乐之乡”的品牌在西昌逐渐建立起来。
西昌邛都洞经古乐团的成员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退休人员,年纪最大的有90多岁,最年轻的也有50多岁。虽然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但都是音乐爱好者,都是为了发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到一起的。
在相关部门、乐团和传承人的不断努力奔走下,西昌洞经古乐先后进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乐团队员的挖掘整理下,邛都洞经古乐团在传承原有优秀作品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创新发展,不仅保留大部分的传统曲谱、词牌和经文内容,还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元素,丰富洞经古乐的文化内涵,让洞泾古乐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强有力的保护和传承下,洞经古乐不仅走出了农村和凉山,还登上了“中国成都世界遗产节”的舞台。近年来,邛都洞经古乐团应邀赴全州各县市及省外部分地区进行专场演出和交流演出。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前来考察指导,成功打磨出西昌“洞经古乐之乡”的“非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