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制作技艺,是安徽省绩溪县、歙县、黄山市屯溪区地方传统手工技艺,最早可追溯到晚唐时期,在宋、元、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徽墨制作技艺复杂,如桐油、胡麻油、生漆均有独特的炼制、点烟、冷却、收集、贮藏方法,松烟窑的建造模式、烧火及松枝添加时间与数量、收烟及选胶、熬胶、配料和剂等也各有秘诀。
徽墨制作技艺的历史渊源有什么说法?
根据现有史料,徽墨的制作可以追溯到晚唐时期。由于安史之乱,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逃到江南歙州,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他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南唐时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遂令其子廷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作为奖赏,奚氏一家从此更姓李。从此,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世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了歙州。此后,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等,徽州墨业进入第一个鼎盛期。宋元时期,墨工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入药物成为药墨。使人们不但用墨也开始了藏墨,因而墨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徽墨的生产进入了一个盛世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量激增,制墨技术也不断进步。墨的图案绘刻和漆匣的装潢制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名工与名品层出不穷,形成了以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的休宁派。清代,徽墨制作分为四大名家系统,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其中汪近圣和胡开文两位都是绩溪县人。他们在原有徽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终于制成了有如“金不换”的文苑珍品,其中龙香剂墨、天琛墨、仙桃核墨、紫薇恒星图墨、鱼戏莲墨、西湖十景墨、地球墨等均为绝世之作,使徽墨形成了“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奉肌腻理”的特点。这时期的徽墨按原料不同还可分为松烟、油烟、漆烟和超漆烟等品种,其中最名贵的是超漆烟等高级油烟墨,这类墨散发出紫玉光泽,用于书法色泽黝而能润;用于绘画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分明,故受到历代书画家的推崇。
徽墨从清朝顺治年间到光绪、宣统年间代代相传。到1956年1月,歙县仅存老胡开文、胡开文正记、胡开文顺记、胡开文仁山氏四家墨庄,合并为地方国营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绩溪的几家墨厂,不仅大量生产书画用墨,而且还恢复了一些优秀的传统产品,如“苍天珍品”、“廷王圭遗法”、“潇湘八景”、“八宝奇珍”、“十二生肖”、“宝剑”、“月精”、“金龟”、“玉蝉墨”、“十八罗汉”等等,都是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并存的成套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