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精髓是华夏儿女永植于心的历史使命,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关注传统手工艺,徽墨传统制作技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活力。然而,机遇与挑战往往是并存的,历史悠久的古墨技术目前也面临着一定的考验。
徽墨传统技艺的发展有哪些现状?
2003年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通过表明保护传承和合理开发利用“非遗”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共识。中国根据自身情况,加紧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实现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一系列举措把徽墨非遗保护工作全面推向法制化、制度化,徽墨的传承与保护逐步向规范化保护轨道转变。除了法律制度上的保护外,地方政府还给予徽墨产业足够的政策倾斜,对相关企业实行定点扶持,助力徽墨产业快速腾飞。
纯手工徽墨由于产量有限往往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由于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等现实问题,制墨工匠普遍数量少,年龄大,传统技艺的传承缺少年轻血液的涌入,陷入了后继无人的困境。2006年11月,屯溪胡开文墨厂的“胡开文”品牌被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但由于市场监管力度不足,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工业墨汁凭借低廉的成本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在品牌效应不明显的激烈竞争下,手工徽墨如果不贴合时代寻找新的发展突破,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劣势地位。加之生态环境的逐步演变,极端天气与病虫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制墨所需的动植物资源也存在一定缺口。生产原料的日渐匮乏也逐渐成为了目前徽墨发展不可避免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