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徽墨自古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的美誉,以不粘不涩,不滞不滑,运笔自如兼清香四溢的特色获“制品绝精”的高度评价。很多墨家制品被不同时代的收藏家收藏和推介。如日本松井元泰的《古梅园墨谱》就收录了詹应虬的墨品,并以“名家”论詹氏墨。东瀛市河氏的《米庵墨谈》收录了詹晃祖、洪敬沧、詹元生、詹鸣岐等多名婺源墨家的制品。婺源徽墨的保护与传承策略包括文化生态空间的整体性保护与传承、商业复兴空间的生产性保护与传承、文化旅游跨界空间的融合性保护与传承、立德树人空间的持续性保护与传承、多元交流空间的联动性保护与传承。
婺源徽墨的保护与传承策略包括哪些内容?
一、文化生态空间的整体性保护与传承。
婺源徽墨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在于对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空间进行全局性、整体性保护。重视对虹关村徽墨古宅、徽饶古道、松木林等物理空间的保护,加强对虹关村墨商后人及其家族祖传墨品、墨模、墨账、墨谱、文书等资料的挖掘与保护,通过标志性景观、民俗习俗,仪式习惯等形式再现与营造婺源徽墨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续保护与传承的物理空间和文化环境。
二、商业振兴空间的生产性保护与传承。
一方面,规划打造婺源徽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传承基地、婺源徽墨主题民宿以及文房四宝等文创商业综合体等,让古法制墨技艺有良好的生产、展示、传承以及商业振兴的载体,塑造婺源的地理地标产品品牌,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地位,改善传承人和社区居民的生存现状,切实发挥婺源徽墨产业在社区扶贫、乡村振兴中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可探索与地方高校比如上饶师范学院与非遗传承人共建生产性保护基地的模式,利用其场地、师生、经费、社会等多元化资源解决婺墨传承人在经济上、场地上、市场上的困境,为振兴婺墨产业提供平台和载体,构建产品的研发、设计、策划和推广体系,甚至形成区域性地理标志商品研发设计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三、文旅跨界空间的融合性保护与传承。
文化是旅游的基础和灵魂。旅游为文化提供流量和动力,文旅跨界融合是大势所趋。婺源徽墨制作技艺是婺源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具文化属性、产业属性,在婺源县全域旅游和虹关村特色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文旅融合条件非常充分,文旅项目IP识别性显著。如:汇墨旅游文创商品、徽墨主题旅游民宿、徽墨写生主题旅游、徽墨探秘研学旅行、泼墨徽饶古道之旅等都是实现其文旅跨界融合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
四、立德树人空间的持续性保护与传承。
婺源徽墨作为地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象征,在历史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正是先辈们含辛茹苦、诚信为本、抱团发展的生活与商业智慧的体现。一方面,在研学旅行盛行的当下,婺源徽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走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社团,并以研学旅行的形式带动体验,是当地中小学生了解乡土乡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探究式学习非常独特的素材,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利于实现永续保护与传承。
五、多元化交流空间的联动性保护与传承。
婺源徽墨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必须秉承开放包容的心态,建立多元交流空间,实现联动性保护与传承。文化联动上,可与笔、纸、砚的非遗传承人及其基地形成整合式互动,共同营造文房四宝保护与传承的空间与市场,甚至联合申报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资源联动方面,可发挥中华詹氏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作用,充分聚合詹氏企业家、书画家、作家、文化学者、自媒体人等资源,推动婺源徽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族群式认同、产业化运作、市场化推广进程。国际联动上,可与日本古梅园开展互动参访与跨国交流,延续中日两国墨之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