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艺人的努力下,徽墨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手卷墨的生产,并增加和发展了新的品种。此外,他们还将墨锭制成各种艺术形态并施以五彩,嵌在锦匣当中,以供人们鉴藏,这也是现代制墨业的一大特色。现在徽墨的墨模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成为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在工业制图、装潢美术、医药、描瓷等许多方面,徽墨也有广泛应用。但婺源徽的保护与传承仍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文化自信的逐渐丧失、保护与传承意识的淡化、制墨技艺受损、保护与传承条件受限及社会认知偏差导致的保护与传承遮蔽效应。
婺源徽墨的保护与传承面临了哪些问题?
1.文化自信渐失,保护与传承意识淡化。
随着现代文明的入侵,婺墨文化受损严重,村民逐渐对婺墨文化丧失信心。传统的农耕生活已经难以满足村民的基本生活,年轻人开始追求高节奏、高舒适感的生活,这项高耐心、回报慢的古法制墨技艺并非其喜爱,大多数墨商后人弃墨转行,现村民对虹关传统的古法制墨技艺并不了解。同时,村民对詹汪平还坚持制墨这个夕阳产业并不理解,为其带来一定的思想负担与精神压力。
2.制墨技艺残损,保护与传承条件受限。
婺源徽墨文献资料因家族衰落或村民逃难等原因而散存,文献资料真伪难辨。自古以来,传统古法制墨技艺的传承都是靠言传身教。几千年的接力棒流传至今,握着接力棒的大多已年过古稀或已不在人世。传统婺墨师傅稀缺。婺墨技艺传承人詹汪平早期靠经营饭店业来维持生计,在自家餐馆腾出两间房作为作坊,待旅游淡季才能潜心研究古法制墨技艺,基于古法制墨技艺,缺乏创新发展,元素单一,外加资金、场地、材料、社会资源等条件的限制,面临着传承和传播的双重瓶颈,难以突破。
3.社会认知偏差,保护与传承遮蔽效应。
由于历史原因,婺源古属徽州,后因军事需要划归江西。这就容易导致社会对徽墨的认知度高。即使谈及婺源徽墨,很多不熟悉这段历史的社会民众依旧认为婺源徽墨就是徽墨。况且,安徽徽墨制作技艺率先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墨在2015年也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由于这样的社会认知偏差,给婺源徽墨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保护造成了强烈的形象遮蔽效应,为婺源徽墨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不少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