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墨汁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而“文房四宝”之一的松烟墨和油研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据项德胜介绍,目前从事徽墨制作的老工匠不到100人,徽墨在徽州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逐渐从传统的消耗品变成了“艺术品”。而在古徽州的安徽歙县深山里,腐烂的松根被送进火炉,经过昼夜不停的燃烧,数百斤的松根最终化为几斤漆黑的松烟。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国家级传承人项德胜正在查看烧出来的松烟,这些松烟将被送往制墨基地等待加工。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是谁?
项德胜出生于一个制墨世家。从小耳濡目染,16岁跟着父亲入行当了学徒,炼烟、锤墨、描金、雕刻,项德胜从最基础的工序开始学起。“古法制墨最重要的就是手上活。”项德胜说,徽墨的制作包括20多道工序,一块徽墨从炼烟到制作好需要数年时间,因此在他看来,制墨的过程也是历练人生的过程。
“事实上,一块好的徽墨是制墨师、画家和雕刻家共同努力的结果。”项德胜手上拿着正在雕刻的墨模说,墨模的雕刻难度非常大,要在方寸墨面之上再现书法、绘画,不仅手法要拿捏得准,而且必须按照书法绘画的镜像去雕刻。“现在会雕刻墨模的匠人屈指可数,许多老手艺找不到传承人,最后就会被遗忘。”
“古法制墨传承最大的困难是市场的衰落和混乱。”项德胜说,现在徽墨市场越来越小,即使是书画家,绝大多数用的是墨汁。再加上街头售卖的几十元的假冒制品,严重影响了徽墨的品质和认可度。“现在市面上稍微好一点的徽墨价格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真正的徽墨在制作过程中要加入很多名贵中药材,复杂的工艺和较长的制作周期使得其价值不菲。
上世纪90年代,项德胜凭借之前的积累,创办了徽墨制作厂。对于非遗技艺的传承,他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徽墨要传承,最重要的是发展,这才是传承的根本。“如果不在设计理念上去改变,就无法生存,就会出现断代,所以说我们要变化地传承。”
项德胜组织非遗传承人将民间传说、佛教和徽州建筑等题材融入徽墨中,于是,清明上河图、百子图、百寿图等300多种图案出现在了徽墨上,呈现出强烈的文化气息。“明清的徽墨,样式简单且重复,现在自由创新过后,题材丰富,生命力更强。”项德胜说。
现在,在项德胜的鼓励下,儿子项颂从美术院校毕业后也拾起父亲的手艺,学做徽墨,他正利用自己的美术功底,将现代的艺术元素融入到徽墨中,在创新中传承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