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徽墨古今制作工艺的异同有哪些?

  徽墨制作极具个性化,从原料、配方到辅料的添加以及各道程序,每一个墨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确切统一的标准,和历代墨谱记载也有所不同。但自古至今,制墨工序大致可分为备料、配料、和制、装帧四个重要步骤。根据文献资料分析以及实地调查可知,现代各家制墨,在每个步骤的部分工序中,都采取了和古代不同的方法。以下分別从烟、胶和模具的制备,配料和制,以及成型装帧几个方面,讨论古今制作工艺的相同和差异。

  徽墨古今制作工艺的异同有哪些?

  ①制取烟料:人工制墨用烟分松烟和油烟两大体系。现代松烟的制备方法基本承袭了宋代晁说之《墨经》所载的“卧式窑”法。窑的形制、烟料搜集和等级划分也基本相似,由专事此业的私营业主在福建、江西山区择址制取。但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取色泽肥腻、性质沉重的古松烧烟,甚至只有“大概松根生茯苓穿山石而出者,透脂松,岁所得不过二三株”的古松才能被评为上上之材。由于现代的保护政策,只能取十余年或枯死松树为材,所制之烟已大不如前。现代油烟制备法则基本承袭传统,原料主要采用桐油,浸油、灯草和中药材添加也和明人沈继孙《墨法集要》中的记载类似。因油烟制备原理并不复杂,对场地、原料要求也较低,故而多数墨厂都备有独立点烟房(在封闭无尘环境中点燃灯盏,覆盖瓷碗以取烟),按需制备。另外值得肯定的是,屯溪胡开文墨厂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培坤先生的主持下联合高校,于2003年开发了机械化点烟设备,以输油(桐油)管替代灯盏、以液化气取代灯草、以滚筒替代烟碗、以刮刀取代烟刷,通过桐油的雾化燃烧实现了稳定、长期和高效的油烟制取。据省级非遗传人陈国盛厂长介绍,现代机械点烟效率比传统点烟提高近三倍,且质量稳定,这对于徽墨的普及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②墨胶制备:主要使用动物胶、植物胶、合成胶,但较为少见。现代研究表明,墨胶主要成分是炭、氮、氧、钙等元素,类似现代明胶。历代文献资料对墨胶的优劣也有分析。《考工记》记载:“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饵,犀胶黄,莫先于鹿胶。”用胶的目的是为了使烟料凝聚成型,便于使用和保存,胶的质量对成墨品质极为关键。《墨经》就认为:“凡墨,胶为大。有上等煤而胶不如法,墨亦不佳。如得胶法,虽次煤能成善墨。”古代制墨尤重胶法,这是墨家不传之秘。现代墨厂由于需求量大,多采用成品骨胶或广胶制墨。骨胶、广胶的制法相似,均为去脂肪层、去毛、洗净后,在大锅中用文火煎熬所得。不同的是骨胶以动物骨骼为料,杂质较多,多用于普通市肆墨制作;广胶又称“黄明胶”“皮胶”,是以动物(主要是牛)皮为原料,多用于高档墨品的制作。也有墨庄(如绩溪又玄斋墨庄石海明)在制作定制墨时,自行熬制皮胶或者鹿角胶,制法类似《墨法集要》中所记载,但产量不大,仅供自用。

  ③备药:传统制墨添加的中药类辅材品类繁多,大致可以分成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贾思勰所撰《齐民要术》记述了北魏书画家韦诞以真(珍)珠、麝香等中药材合烟制墨的过程。后代墨家不断改良,添加药材的种类、数量渐繁。目的则亦如明代沈继孙所说的,不外乎增光、助色、取香、引湿,意在经久,使其胶质粘性不减,使墨色不退、墨质坚硬。添加药材主要在溶(熬)胶、搜(拌)烟和杵捶三道工序中,目的各有侧重。比如溶(沸)胶时,加入熊胆、猪胆、麝香等。可防虫、防腐和助香,加入苏木、秦皮等有助于胶溶解和提高墨色,加入藤黄、生漆等可增强粘度;在搜(拌)烟时加入紫草、苏木、金箔等可改善色泽;在杵捶时加入蔷薇露、麝香、片脑凝香,加入金箔助色,加入冰片增香防虫。不同药材的添加和药量的控制,是古墨质量好坏和是否利于长久保存的重要因素,药法亦是墨家之秘。《墨谱》下卷和《内务府墨作则例》的记载就说明,药材的使用种类、份量,不同墨家也会有所不同。现代制墨沿用历代文献记载的用药方法,但由于现代中药材多为人工养殖,药效、成分甚至外形都与野生药材相去甚远,所以同样的药量未必能达到原有效能,如加大药量则可能削弱墨、胶占比,起到反作用。因而还是要通过制墨者的不断实践、摸索,实现现代条件下的合理配比,确保墨质提高。

  ④制模:制作墨模,墨模也称“墨范”,是墨锭成型模具,材质一般为石楠木,也有棠梨木、石榴木,明代有以铜制范的记载,但未见实物。自宋元开始墨模形制基本确立,多由外框、上下顶版、左右边版、底版和手版构成(异形墨模稍有不同)。墨模制作特别注重图案和文字,这是徽墨呈现造型、艺术的关键,古代多由墨家自行设计,延请书画大家绘制墨稿,交由刻工或者自行雕琢而成,现今也大多如此。但存在图案摹古有余、创新不足的问题,尤其文字刻制呈现出呆板、程序之痕,墨模制作人才也极为缺乏,全行业从业人员不过数十人,具备独立布稿和二次创作者更是寥寥数人,亟待加大重视和进一步培养。

  ⑤配料和制:将准备好的各种原料和辅料进行搅拌、杵捣后,和制成胚。现代墨厂的配料流程基本依照文献记载,按筛滤(去除杂质)、和料(据配方按比例和步骤,将烟、胶和中药材进行搅拌)、杵捣(将各种主、辅料充分融合)三步制成墨胚。不同的是,传统配料均采用手工,现代则以机械替代。据省级非遗传承人吴成林介绍,20世纪八九十年代,歙县胡开文墨厂制作普通墨品采用的是机械配料,在制作高档或者定制墨品时,部分(如杵捣)采用人工。古代制墨有“轻胶万杵”的重要经验,现代模拟实验也证明,通过万次以上捶打胶(牛皮胶)才能呈纤维状分散在墨体中,使烟颗粒均匀填充在牛皮胶的交联网络骨架内,并随着捶打次数的增加使墨的吸湿情况有所缓解。所以搅拌、杵捣是制墨中极为重要的环节,采用机械化替代是否会影响成墨品质,有待进一步论证。

  ⑥成型装帧:包括烘蒸(将墨胚加热蒸软)、捶打(进一步融合并加入部分辅材)、擀丸(手工搓揉)、称剂(称出适宜墨剂以便入模)、入(压)模(墨剂装入墨模并压制定型)、出模修整、晾晒(荫干墨锭)、打磨(进一步修整并磨光)和最后的填金施彩。这是目前制墨工艺中唯一几乎采用传统手工工艺的工序,仅在压模定型中以螺旋压模机代替了压床。这一流程对墨工技艺要求极高,捶打时对墨剂融合的感知,搓揉时的手法,出(入)模的把握,以及修整装帧时的技法,都需要经年的培养。正是由于对这些关键技艺的掌握,如方于鲁、汪近圣、胡开文等由工入家的行业巨擘不断涌现,共同推动徽墨制作技艺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