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文化部的最新统计,豫剧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地方戏剧种。与越剧、评剧、梆子等地方戏相比,豫剧在知名度和观众数量上有很强的优势。豫剧作为河南的一种流行剧种,受到大多数河南人的喜爱。在长期的迁徙和工作中,这种极具感染力的地方戏被带到了中国各地。很多人甚至带着豫剧去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等国家演出,西方人称赞它是“东方咏叹调”。京剧作为传承了200多年的传统戏剧,包容性很强。京剧其实最开始是由南方徽班进京发展而来的,之后京剧融入了湖北汉班的腔调,形成了现在独特的京剧韵味。事实上,京剧已经融入了北京人的生活,成为了北京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流逝,京剧虽然涌现了梅兰芳、尚小云等国粹大家,但是愿意继承这种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少,甚至有人认为,豫剧完全可以取代京剧的位置。其实京剧和豫剧的区别主要在于发展轨迹不同,戏曲声腔不同,道具不同,但随着著名演员的陨落京剧的传承就成了问题,豫剧却依然活跃。
地方戏剧豫剧与国粹京剧,谁才是最流行的戏曲剧种?
发展轨迹不同。
清朝初年,京剧与昆曲并存与京城戏曲舞台上,在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吸取了各个地方的戏曲特点,所以从京剧中可以看到不同地方的东西。地方戏源于当地,所表演的内容多为地方特色。京剧的舞台艺术需要在文学、表演、音乐、锣鼓、勾脸等完整的程式,其艺术手段十分丰富但要求也较为严格。京剧作为最早入宫为王公贵族表演的戏剧,不同于豫剧,京剧需要表演的生活领域较宽泛,塑造的人物类型也更多,技术以及舞台表现等方面要求相当严格。
戏曲腔调不同。
豫剧因为语音的差异,具有区域特色将其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目前祥符调与沙河调都已经逐渐没落,只有豫东调还广泛流传着。京剧使用的是尖团字和上口字,京白、韵白、苏白,京剧的特色腔调为中州韵、湖广音,唱念都与豫剧有着较大的区别。豫剧起源于中原地带,所以戏曲有“中和”之美,唱腔简约诙谐,高亢激越。京剧根据扮演角色的不同,唱腔或为莺声燕语,或为粗狂豪放这一点与豫剧有几分相似之处。
京剧作为宫廷戏,其本质就是为了富贵人家的消遣。京剧的故事多为历史上发生的,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这就需要观众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明白戏曲的内容。豫剧作为地方戏,使用的语言是流行的北方官话,所以在一些语言上并没有难以理解的地方,而且豫剧文词通俗易懂就算是文盲也能看懂,所以豫剧曾一度超越京剧成为最流行的戏剧。但是随着京剧的逐渐发展,尽管豫剧的历史比京剧悠久,却只能被称为地方戏曲。
道具不同。
豫剧多在乡镇之间演出,舞台的搭建和演员的服装都较为随意,比较切合生。而京剧多在剧场演出,其道具,舞台布置,乃至演员的扮相都十分讲究,甚至有些戏服都是经历多代传承的。豫剧表演是画脸无论角色是谁,都采用油彩画脸,用笔肆意豪放,而京剧脸谱根据人物的不同有各自独特的画法,色彩丰富度以及面容多样化都比豫剧更胜一筹。
京剧传承成为问题。
时至今日,京剧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风风雨雨。虽然有过百花齐放的时期,出现各种各样受人欢迎的戏曲班子,但传承至今,很多年轻人对京剧的了解仅限于其“生旦净末丑”的分类上。随着京剧名角的相继去世,传统京剧的传承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京剧表演不仅要求演员有过硬的素质本领,还需要唱京剧的灵性,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再对这些感兴趣。京剧也不似豫剧常会“更新”,总是守着旧时的演唱戏曲,不结合当下衍生新的表演,很多人失去看京剧的欲望。
从这个角度来说,豫剧和京剧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有人认为京剧是“阳春白雪”,比其他剧种要高雅的多,也有人说豫剧是“下里巴人”,现在看来这两种说法都未免有失偏颇,无论是哪种戏剧的流行,都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崛起,实在没有必要非得分出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