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昆曲发源于南方,大部分也在南方流传。自有南方女性的温柔气质。京剧历史较短,昆曲被誉为中国“百戏之祖”。可以说,京剧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昆曲的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借鉴了其他剧种的优点,使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多姿多彩的独立剧种,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被誉为“国粹”。
昆曲与京剧到底有什么样的渊源?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祝乾隆八十大寿,流行于安徽一带的徽戏剧团——三庆班,由高朗亭率领到京城献艺。徽班进京带来了与昆曲截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它唱腔丰富生动,而高朗亭等艺人善于博采众长,演出时又融入进了北京语汇,使其表现力丰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随后徽剧的四喜、和春、春台三班相继进京,统称"四大徽班"。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北京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当时,许多戏曲已经在北京流行。有昆曲、戈阳腔等其中昆曲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备受士大夫文人的青睐,被称为"雅部",而其他地方剧都被成为"花部"。当时清廷的戏曲政策试扬"雅部"抑"花部",昆曲成为宫廷垄断的剧种,渐渐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徽班进京之初,只只应内廷供奉。道光年间开始对外演出,有了和其他剧种频繁交融的机会。此时流行于苏、浙、皖、赣等省的楚腔(亦称汉调)许多戏班也相继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演艺,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徽、汉皮黄逐渐融合。为了满足观众的口味和演出市场的需求,徽班在演出剧目、人员组成、艺术形式等方面都采用了兼容并蓄、为我所用的姿态,吸收昆曲梆子腔等剧种富有艺术生命力的腔调和表现形式,字韵上也受京城文化的熏陶浸染,更加规范讲究。
经过不断的融化和吸收,在北京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经过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迎来了第一个繁盛试期。由此可以说,京剧是由徽调、昆曲、楚腔、梆子腔等不断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