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青阳腔为什么会被誉为“京剧鼻祖”

  青阳腔又称池州调或“徽池雅调”,因产生于青阳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间,江西弋阳腔流入青阳地区,与当地方言及民歌小曲相结合而形成青阳腔。青阳腔滋养了黄梅戏,哺育了徽剧等,故被誉为“京剧鼻祖”、中国戏剧活化石。

  青阳腔为什么会被誉为“京剧鼻祖”?

  青阳腔,又名“池州腔”,因产生安徽池州青阳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间,江西的弋阳腔流入皖南池州府的青阳县一带,与当地语言、民间戏曲(昆山腔、余姚腔等)、九华山佛俗说唱、大型宗教戏剧、"目连"还有民歌小调相结合而产生了青阳腔。青阳腔是弋阳腔“易腔”之后的一个重要腔种。明末清初盛行,与徽州腔一同被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全国主要声腔,清末衰落。

  青阳腔在戏曲艺术上,继承了弋阳腔的干唱,并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滚调”,不托管弦,“其节以鼓,其调喧”及“一唱众和”的特点,但更为热烈、豪放。角色体制有生、旦、净、末、丑、外、贴7个行当,后来又增加了小、夫两个角色。其表演讲究“文戏武唱”,娱乐性、趣味性强,火爆热闹,常穿插表演窜刀门、盘吊杆、翻高台、跳火圈等技艺。青阳腔中还有各种纸质面具,在舞美上极具特色。

  青阳腔的剧目上起元明南戏,下到后世的各种文人传奇,数量众多,有《青阳时调》、《时调青昆》、《昆池新调》、《滚调乐府》、《摘锦奇音》、《玉谷新簧》、《徽池雅调》等青阳腔剧本选集并广为流传。青阳腔由皖南伸展到闽、粤、湘、赣、鄂、蜀、晋、鲁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徽剧、赣剧、川剧、黄梅戏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尤其为“四大徽班”进京形成京剧奠定了基础,青阳腔被誉为京剧“鼻祖”,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