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是我国五大剧种中最著名的剧种。它的光芒无法被掩盖。京剧的形成最早流行于清朝乾隆年间。京剧的前身是徽剧。原因是徽州盐商在当时的清代最为有名,尤其是歙县(今安徽省黄山市),盐业空前发达。生活的富足促进了惠州人对娱乐文化生活的向往。徽州人开始沉迷于地方戏。因为每个地方戏都有不同的唱腔,民间艺人通过各种剧种的不经意融合和升华,就成了现在的京剧。2006年5月,京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京剧背后有哪些故事?
民国时期,看京剧是最具民族文化的娱乐项目。京剧里面的人物每个都刻画的生动形象。因此,京剧里面也分了很多种角色,每种角色主唱这一类角色的人来唱,京剧最早一开始是分十个行当的,分别是:生行、旦行、净行、末行、丑行、副行、外行、杂行、武行、流行。后来经过多方的融入,老前辈们的改良,,最终把十行精简融合成了四行,分别为,生、旦、净、丑,四行。
这是一个较为笼统的说法。其实这四行里分支也很多。比如在生行中,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在京戏中,生行的角色大部分通常为男人。老生,顾名思义就是中年男人,年岁比较大的老男人。声音都一般都用真声唱(真声就是自己的嗓音,比较粗狂的男人的声音)。小生,说的是青年的男人,年龄在20到30之前的人。他们的嗓音一般比老生的嗓音稍细,有时候会用真假混声。武生,也可以从字面的意思理解出来就是在京戏中会武艺的人,武生声音和老生差不多,但是他们的重点在动作的流畅和漂亮。红生很容易理解,就是用红色脸谱的老生,娃娃生扮演在戏中扮演儿童的人。
旦行为青衣、花旦、武旦、老旦等角色。旦角,在戏中扮演的全部为女性,基本都与生行的角色相对应,青衣对应的是小生,老旦为老年女人,和生行里的老上所对应,武旦和武生想对应。净行,不容易理解,需要和生行双向理解,净行,俗称就是大花脸。一般都是由男性扮演,净行又细分成了,“正净”,“副净”正净一般都是在家里或者朝廷里比较有地位切沉稳的人。副净,指的是做事情比较鲁莽,对朋友豪爽,粗狂的男人。
丑行指的不是长相丑陋的人。丑行中的文丑一般的是在戏中的京剧的阴险狡诈之徒,武丑指的是精明,做事光明磊落,又富有风趣的豪爽角色。各个行当分工不同所以,每个行当扮演的人,都会主唱这类的角色,所以说京剧在舞台上的演出才会那么惟妙惟肖。这也是京剧的特点之一。京剧由于长时间的发展,各个地方的唱腔的不同,也发展出了,好多流派。在众多流派之中四种流派最出名分别是:梅派、程派、荀派、尚派。梅派讲究的是艺术的追求,声音清亮宽高,音色纯净饱满。
用独特的唱腔创造了温柔善良的古代的妇女形象。代表人物是梅兰芳先生。程派的唱腔塑造了许多悲剧人物的女性人物,讲究嗓音蜿蜒幽咽,曲折婉转。注重字音表达,给人以音乐上的美。代表人物是程砚秋。荀派,主要是创造了,生动活泼的少女形象,有温柔媚娇的演唱风格。代表人物是荀慧生。尚派的创始人是尚小云,尚派的特点是以唱念做打为基础,以动作力气,来展现阳刚之美。在京戏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中,同样在前文中也提到过,他就是梅兰芳先生。
梅兰芳先生是京剧中算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梅先生于1894年在北京出生8岁开始学戏,10岁时登台演出。在舞台上演出了50余年。主要代表作有《贵妃醉酒》《打渔杀家》等。梅先生不光是表演艺术家,还先后培养过学生1200余人。为中国的京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曾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戏剧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京戏从清朝到现在经历了800余年的发展,长时间的文化沉淀。最终成为了我国的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了我们国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