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同是青衣,“梅派”“程派”唱法上的异同有哪些

  我国京剧界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传授演唱艺术的教学传统,但是对其唱法的理论研究却尚未系统开展。京剧青衣行当中的“梅派”与“程派”,在歌唱技法的呼吸、发声、共鸣、语言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同”与“异”。从声乐演唱的技法角度对其进行比较,可以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地研究我国京剧唱法。

  同是青衣,“梅派”“程派”唱法上的异同有哪些?

  “梅”“程”二派在唱法上的“同”

  1.在呼吸用气方面。青衣行当以唱功为主,因而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所以,二派都非常讲究用丹田气托着唱,反对气浮上胸,着力点不在胸腔,而在小腹。

  2.在发声方面。青衣行当为了贴切地表现青年女子的艺术形象,选用以小嗓(假嗓)为主,大嗓(真嗓)为辅,即以假声成分多、真声成分少的混合声进行演唱,故“梅”“程”二派的演唱都采用假声为主的混声。两者为了使真假嗓的声音听起来自然、优美、统一,都掌握了在歌唱中高、中、低音衔接无痕、腔圆动听的“音堂相聚”的方法,意识到在高低声区上必须消除歌唱发声时真假嗓方式转换时的痕迹,无论高低音,都能圆顺,行腔连贯、流畅。

  3.在共鸣方面。“梅”“程”二派都是较多地用到了口咽腔与头腔部分的共鸣。因为人的共鸣体一般可分胸腔、口腔、鼻腔、头腔。在这些共鸣腔体中,不同共鸣器官使用上的具体差别,都会造成声音上的相应差异。比如,头腔共鸣器官,对高音的发声有利,有利于高泛音的形成,因此,就会导致高音发声的明亮、高亢、悠扬的特点;反之,胸腔共鸣器官就有利于中、低音的发声,对低泛音的生成有利,因此,就会造成低音浑厚、浓郁、丰满的音色特点;而口咽共鸣器官介乎二者之间,泛音则相对丰富,可以兼顾高、低泛音,因此,音色就比较明朗、实在、饱满。“梅”“程”二派的演唱,在基本发声上用的都是假声为主的混声歌唱,高泛音较多,又音色饱满,因此,二派都是较多地用到了口咽腔与头腔部分的共鸣。

  4.在语言方面。“以字行腔”是京剧演唱的重要原则。“梅”“程”二派的唱严格地遵循这个原则,形成各自完美的唱腔特色。他们在唱法上都要求字字唱真、收清、送足,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是非常重要的,吐字不能虎头蛇尾,也不能吃字。字的五音四呼,开齐合搓,都必须掌握好。

  “梅”“程”二派在唱法上的“异”

  1.呼吸不同。“梅派”在气息控制上的运气原则是“欲以气胜之,必整体完整”,讲究气息的贯通,不一味地追求声音上的高亢,在力度上表达含蓄,音量内收;程派的演唱在润腔时音量收放对比特别鲜明,是倚仗着气息的稳定将音量收、放到极强或极弱的范围内,一口气下来,该轻的地方轻,即使最细的地方也有力量,演唱力度多变化。

  2.发声不同。梅兰芳本身就具备甜美、脆亮的音色特点,他在达到声区统一时所使用气息的贯通、共鸣腔体的打开等等技术上的支持时所遇到的困难应不算大,所以他在获得声区统一时,各声区间的音色变化也是不大的;程砚秋并不是违背自身的条件,单纯去追求“圆润悦耳”的音色,而是扬优藏拙发挥自己的特点。

  3.共鸣不同。“梅派”演唱时的口腔开度没有“程派”演唱那样大,就如同一个“小音箱”,所以音箱效应相对小、窄、浅;“程派”主张打开一定的口腔开度来演唱,这种口腔的打开,主要是指打开口腔的内空,即口咽腔的后面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