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被称为当之无愧的“国粹”艺术,但它的历史并不长。和很多曲艺活化石比起来,还只是个孩子。京剧从诞生到现在,总共有200多年。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剧种,却迅速发展成为全国公认的国粹艺术,其中少不了的是,历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剧目上不断丰富,技艺不断完善,京剧名家代代流传。京剧发展史上有三个重要的人物,堪称里程碑。他们是——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三位先生。
京剧界贡献巨大的三位重量级人物分别是哪几位?
京剧开山鼻祖——程长庚先生。
在第一代京剧人中,程长庚先生绝对是无出其右者。程长庚(1811-1880),祖籍安徽潜山,清代徽剧京剧的著名表演艺术大师,他与同时代的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两位,并称“老生三杰”,又有“三鼎甲”美誉,而程先生是当之无愧的“鼎甲之首”。由于程先生的重大贡献,他被京剧后人尊奉为“徽班领袖”和“京剧之父”。
程长庚先生为程氏家族第五十一代孙,幼年即学习曲艺,在徽班“三庆班”坐科,是正统科班出身。道光二年(1822),他跟随父亲入京,以《文昭关》《战长沙》的演出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后拜江氏春台班台柱,专工老生的米喜子为师,后专门到河北保定学习昆曲艺术。咸丰同治年间,他参加了四大徽班进京,目睹了曲艺界的大盛况。除老生戏外,程先生对花脸、小生诸行角色,亦能串演。京剧关羽的“红生”形象,就是程长庚所创。最早的《击鼓骂曹》剧中,祢衡击鼓一节,击鼓由鼓师操作,为了提升舞台感染力,程长庚要求演员自己打鼓表演,虽然增加了表演难度,但是演出效果大大提升。
清末道光十八年(1838年),程长庚的父亲去世,按制他回到家乡守丧。两年后(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程长庚深感国家不振,为了表达心中愤懑,他闭门居家拒绝出演。道光二十二年(1842),程长庚以家族堂号“四箴堂”为名,创办科班,取自“视箴、听箴、言箴、动箴”之意。
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庆班经营不利,时任班主陈金彩向程长庚求助,派管事赵德禄邀请他进京,程长庚应邀前来,被推举为“三庆班”班主,在他的带领下,对京剧进一步改革完善,三庆班成功复活。同年,程长庚受命入宫,成为内廷供奉,专为皇家献艺,他的嗓音独特,受到皇族称道,内行话叫“脑后音”。
同治、光绪年间,被朝廷任命为“精忠庙”会首,“内务府许其管领各菊部,有事则于精忠庙会议,听其裁决。”程长庚以身作则,恪守行规,成为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事,《旧剧丛谭》记载,“程长庚为人严正,管理三庆部井井有条,人多畏而敬之”,业内避其讳,尊称为大老板。
京剧伶界大王——谭鑫培先生。
谭鑫培(1847-1917),本名金福,字望重,祖籍湖北江夏,谭派京剧的创立者,有伶界大王赞誉。他对京剧艺术的革新,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有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行内有“无腔不学谭”之说,可见其影响力。谭先生的父亲是谭志道,也是京剧名家,主工老旦兼修老生,谭鑫培是他唯一的儿子。谭鑫培年轻时,曾经先后拜师“老生三杰”的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请教,诸位大师悉心传授毫无保留,这让谭先生身兼诸家之所长,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独创了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
程长庚生前对谭鑫培极为看好,曾经说过,“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气候。”事实果然。光绪十六年(1890)五月二十五日,谭先生奉诏,与孙秀华、陈德霖、罗寿山四人,入选升平署进宫承差,为慈禧太后献艺,慈颜大悦,特别赐名谭金培,坐实了京剧界第一把金字招牌。世人评价说,谭鑫培的表演,“流品迥殊而各具神似”。
谭先生也是老生行里的宗师级别,从他改良开始,京剧唱腔开始变得生动丰富,将“二二三、三三四”的直腔直调句法,赋予了“衬字、虚字”,极大提升了旋律性和艺术感,这种“花腔”曾被看作是靡靡之音,但是受到追捧的事实无法改变,在谭鑫培之后,所有专工老生的艺人把谭氏唱法作为必学技艺,在当时出现了“无腔不谭”的局面。谭鑫培的唱腔确实是丰富了京剧的演唱方法,将京剧带到了新的境界,功不可没。
1905年,在新旧思想交叠碰撞的时代,谭鑫培先生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黑白无声影片《定军山》,该片成为了中国第一部电影。1917年5月10日上午8时,谭先生因病逝于京城宣内大街寓所,享年七十有一岁,死后葬于戒台寺栗园庄墓地,界桩上刻“英秀堂”,谭派至今不衰,已是七代梨园世家。
京剧一代宗师——梅兰芳先生。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艺名兰芳。北京人,祖籍江苏泰州。他是生活在新旧社会交叠之际的京剧艺术大师。光绪二十年(1894),梅兰芳在北京梅氏梨园世家出生,他自幼受到家学熏染,八岁开始学戏,九岁拜吴菱仙为师学习青衣,梅先生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后又学习了《二进宫》、《三娘教子》等戏本,共约三十余出。
光绪三十年(1904年),时年十岁的梅兰芳在北京“广和楼”戏馆首次登台,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出演织女,花旦。而后,他向秦稚芬和胡二庚学习更多花旦技艺。光绪三十三年(1907),梅兰芳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由喜连成班主叶春善正式收梅兰芳为徒。
梅老师的艺术成就有目共睹。他有幸生于京剧艺术的发展黄金时代,那个时期的京剧到达了鼎盛时期,京剧戏班以北京为中心开始逐渐向周围扩散。京剧成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贫民百姓的主要娱乐方式。梅先生的贡献,是将京剧不断精打细磨,推向艺术的巅峰,并将它介绍到世界各地。
梅兰芳所创新的京剧艺术称为“梅派”,他的嗓音脆、亮、甜、润、宽圆俱备,念白、表情、身段、舞蹈等技艺完美。这不仅是中国京剧与整个中国戏曲艺术的高峰,而且位列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当时北京精英荟萃,戏楼茶馆云集,梅兰芳先生的“缀玉轩”拥趸们自称“梅党”,对梅兰芳的梅派艺术倍加追捧。
民国四年(1915年)四月,梅兰芳先生排演了时装新戏《宦海潮》,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后又排演《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十一出戏。1949年前先,他后赴日本、美国、苏联等多国演出,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纽约《世界报》报道说,“梅兰芳是所见过的最杰出的演员之一,纽约还从来没有见识过这样的演出。”苏联戏剧导演梅耶荷德评价说,“我没有在舞台上看见过任何一个女演员,能像梅兰芳那样传神地表现出女性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等团体邀请,梅兰芳带团访日,这是梅兰芳先生第三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九州、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演出。1961年8月8日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六十七岁,他的居所护国寺街住所开辟为“梅兰芳纪念馆”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