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京剧流派的四种类型分别是哪些

  在京剧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流派创始人的一些杰出艺术家,由于他们对待继承和创造的辩证关系的正确态度以及他们的艺术实践所展示给人们的典范行动,我们大致可以把他们分成四种类型:扬长避短型,广撷博采型,跳出窠臼型,博大超脱型。

  京剧流派的四种类型分别是哪些?

  一、扬长避短。

  要形成一个真正的艺术流派,是有很多条件的,比如:广博精湛的艺术师承,深厚的艺术表现力,鲜明的艺术个性特色,能表现独特风格的剧目,拥有数量众多赞许欣赏的观众和爱好传习者,具有比较强烈的流传广远的艺术魅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具备艺术个性特色。这一个性特色是区别于其他流派,是其它流派所不具备的,也就是这一流派独擅胜场的优胜之处。但这里面有个辩证法,即任何流派既有其优长之处,也必然有其先天的不足之处。有时其艺术个性特点,也恰恰就是它的局限性。因为流派的构成因素主要是个人的素质,所以流派创始人常常是在克服自己先后天各种弱点和缺陷后,扬长避短,经过艰苦探索,多年锤炼积淀,才创出了独特的超过前人的流派艺术,同时也产生一批有特色的流派剧目。

  老生中的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旦行中的程砚秋,净行中的裘盛戎,都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人物。例如言菊朋初学谭派,被称为旧谭派的代表人物,但在那个时期,言菊朋的艺术成就并不显著,更未超越谭鑫培的艺术造诣。只有在他嗓子失去宽音亮音以后,在继承谭派的道路上显然已失去优势,甚至无法与后起的谭富英等人争衡了,他却反而勇于自辟蹊径,创造了前无古人的言派演唱艺术。他特别讲求唱念音韵的准确性,重视语言的抒情性和唱腔委婉跌宕、一波三折之间的内涵联系,善于运用唱句之间的顿挫间歇、抑扬虚实的对比,揭示出人物心灵深层的情绪活动,因此不仅是音乐旋律听起来回肠荡气,更主要是在情绪感染上予人以无穷回味,耐人咀嚼。当时正是无腔不谭的一统世界,但后来真正以谭派艺术名世,卓有成就者实寥寥无儿,十九都被时代浪潮淹没无闻了。

  言菊朋如果不是化短为长,自出机杼,在京剧史上也不会占有今天这样的位置。他的创造道路甚至创作方法(如精研字韵,着重抒情,以节奏、呼吸、抑扬顿挫取胜等),都与程砚秋之创造程派有异曲同工之妙。程砚秋也正是在嗓子出了毛病以后,穷中求变,才开放了旦行演唱中的这朵奇葩。

  二、广撷博采型。

  有些艺术家师承多门,并不专宗某一流派,其结果完全超脱前人巢臼,成为空前的一代艺术大师。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谭鑫培和梅兰芳。谭鑫培曾经师法程长庚,借鉴余三胜,私淑王九龄,但他创制的谭派唱腔,几乎已经听不出那些古朴的徽调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汉调的痕迹了。尤其他的念白和表演,更是远远超越了前一时代艺术大师的樊篱。他演过武生和武丑,嗜爱大鼓书,生活上受过艰苦的磨炼,这些都为他创造新的流派艺术提供了丰厚的基础。象这样创造流派对于京剧艺术的巨大贡献,就远非希图用邯郸学步式地继承流派的方法来发展京剧艺术所能企及的了。

  梅兰芳曾经向众多的前辈习艺请教,从开蒙的吴菱仙,到陈德霖、王瑶卿、路三宝、乔蕙兰,他的师承多至数十位,每一位的长处他都汲取,汲取了来就融化到自己的艺术实践之中,终于成为文武昆乱熔铸一身,空前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成就和对于京剧艺术发展的巨大影响,已经远非创造一个艺术流派所能概括的了。

  三、跳出窠臼型。

  有些艺术家,起初似乎是是某一艺术流派的忠实继承者,但在他们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并未局限于这种继承,而是遵循着更为严谨的艺术规律,根据剧情和塑造人物的需要,进行艰苦地艺术探索,结果是远远超越了前人的成规,出现了艺术上的飞跃,形成了崭新的影响深远的艺术流派。余叔岩、杨小楼、郝寿臣、侯喜瑞等都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人物。余叔岩早年承袭祖父余三胜的衣钵,后来潜心学谭,被称为新谭派的代表人物。

  所谓新谭派,就是说他在宗谭的基础上,已经有了若干新的创造。等到中年以后,嗓音塌中,演唱已失去谭派音色甜亮的特点,但他结合自己的生理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长之处,同时弥补自己的禀赋缺陷,在唱念做打各方面苦心钻研,终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余派,余派唱腔虽从谭派蜕化而来,但他以苍劲醇厚的嗓音,充分而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唱法上的技巧,空灵多变,苍沙而蕴藉的声音中渗透着震憾人心的激情,因此听了余派演唱,如饮醇醪,如沐春风,既感到有一种拂触心灵的浓烈情韵,又感到有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新之气。余叔岩讲求音韵,念白富有韵律节奏之美,在字音的讲究上,余叔岩超过了谭鑫培。余叔岩的表演细腻传神,靠把戏工架优美,武功娴熟,所以在说到余派艺术的时候,并不仅指余派的唱腔和演唱方法,作为一个艺术流派,从总体来看,尤其是近四五十年来对于京剧老生艺术的影响,余派的成就应该说是超过了谭派的,杨小楼也是如此。

  杨小楼是宗俞(菊笙)派的,但俞派的主要特点是剽悍勇猛,而杨派的艺术成就,人所共知,已远远超过了俞派的成规。杨小楼把京剧武生艺术从着重武功技巧,升华到塑造有血有肉的鲜明的艺术形象,这是个了不起的飞跃。杨派的代表剧目《霸王别姬》、《野猪林》、《林冲夜奔》、《连环套》、《甘宁百骑劫魏营》等,不仅完全摆脱了俞派的痕迹,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了武戏文唱的方法,以其富有独特艺术个性的唱、念和表演,为京剧武生艺术开拓了一条新路。郝寿臣和侯喜瑞都是宗黄(润甫)派的,但从他们的艺术实践来考察,谁能看得出他们的表演风格有任何雷同之处呢?现在京剧的各个行当中,架子花脸是个薄弱环节,如何学习和继承架子花脸的表演艺术,倒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不是从研究流派入手,而是从总体上,从基本表现方法上研究整个架子花脸的表演艺术,然后才能谈得到继承和体现郝派或侯派的表演特点。

  四、博大超脱型。

  有些人被公认为艺术大师,或是富有创造性的文武全材的艺术家,博大精深,不宗一脉,但他们一生始终没有以某某流派自相标榜,人们也没有因为他们未形成系列的流派而不承认他们是艺术大师。萧长华和李少春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人物。如果把流派比作具体的溪沼江河,那么萧老的艺术则是汪洋宏肆的大海,或深不可测的渊潭,人们无法以某一种艺术手段作为流派特征来概括或标定萧老的艺术成就。要想繁荣和发展京剧,应该多有几位象萧老这样的艺术家,萧老对于京剧艺术的推动作用,从宏观的角度来考察,超过了任何一个重要流派所起的作用。杨小楼和梅兰芳对于京剧事业的巨大贡献,也绝不仅仅局限于杨派和梅派的影响范围,而在于他们为京剧表演艺术开拓了一条广阔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