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形成于十九世纪的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民国时期进入繁荣鼎盛阶段,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反而逐渐走向衰落,时代的困境导致了京剧艺术的一蹶不振,作为民族艺术的瑰宝,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京剧艺术必须扭转走下坡路的局面,首先是传承,将以前优秀的京剧艺术及文化内涵留下来传下去,这也是后续发展的前提。针对京剧的传承需要营造良好的传承氛围和充足的传承空间,做好传承的载体、方式和方法并且做好挖掘整理工作。
京剧艺术的传承需要做好哪些内容?
一、要营造良好的传承氛围和充足的传承空间。
从制度、政策、资金等方面做好物质保障和支持。如现在京剧流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确立,传承人的确定都是对京剧艺术传承所做的一种积极举措。包括目前国有院团在市场受挫的情况下,仍然由政府出资做好演出等活动,暂时还不能让市场来决定京剧的未来,否则经济效益的驱使必然导致京剧艺术社会效益的降低甚至起到负面作用。可以讲,目前政府、国有院团等力量在传承京剧艺术上的贡献是显著而不可或缺的。
二、做好传承的载体、方式和方法。
对于京剧艺术的传承,关键在学。这种学绝不可以是浅尝辄止,必须是认认真真、原原本本、踏踏实实、原汁原味的学。这就需要做好传承的载体——人,人才是根本。只有青年演员将老一辈艺术家的精髓学到手,才能将京剧艺术传承下去。传承的方式不能是毫无章法的,尽量以流派的形式进行学习,每一派将自己的艺术特色和对京剧艺术的弘扬发展不断传给下一代,这就是对京剧艺术最好的学习和传承。当然要将传承真正做到位,需要继承者刻苦练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会,还要能精通,不仅要形似,更重要的是做到神似。只有这样才能将京剧艺术通过人才、通过流派、通过演唱真正的传承下去。
三、做好挖掘整理工作。
传承学习的前提是有相应的资源和对象,如果没有将对象厘清,没有将资源充分的挖掘,只是一味传承,也是不充分和不完善的。要积极挖掘一些传统剧目,做好剧目整理工作,将那些接近历史边缘的有价值的剧目和选段及时拯救,做好挖掘整理留存的工作。像天津开展的京剧“音配像”工程,对传统剧目进行拯救保存,抢救了一批已失传或接近失传的传统剧目,这种工作可以说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还可以开展京剧老艺人的口述史工作,将他们的人生经历、对京剧的认识和毕生的经验以及理论知识进行总结保存,作为资料永久的被铭记,让后人可以更加方便和广泛的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