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狮舞又称“打席狮”,是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郊区客家人特有的传统舞蹈。是当地客家人在葬礼上做佛事时的重要表现,带有明显的宗教舞蹈特征,并与佛教在粤东客家地区的传播密切相关。
唐文宗大和年间,佛教传入梅州,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后被称为“香花”佛教,僧尼的佛事活动就称为香花佛事。古代梅州人多依山傍水而居,房舍矮小,住处极为分散。一旦遇到丧事,往往需昼夜处置,延续时间很长,这样参加丧礼的宗亲族戚和朋友的住宿便成了不易解决的难题。在此情势下,僧尼便在民间的丧礼道场中,引入舞狮配合禅器敲击,帮助人们寄托哀思,并祝愿在世之人安康祥和,因而成为了丧礼中的重要环节。
席狮舞表演以神似取胜。活动进行时,以一张草席扮狮,而且是在舞蹈开始时,由一人即时将草席卷为长筒状,并在上端反复绕成“∞”形作为狮头,下部作为狮被,随即将狮子披在身上,作为席狮的扮演者起舞;另一人则一手拿长命草作“青”,一手持扇伴舞。整个表演包括“出狮”、“引狮”、“舞狮”、“种青”、“偷青”、“藏青”、“抢青”、“逗狮”、“入狮”等环节,前后约需20分钟。
席狮舞因诙谐的表演风格和鲜明的客家特色深受梅州群众的喜爱。其所使用道具和伴奏乐器简朴,显现出一种质朴亲和之美,颇具“鼓盆而歌”、“长歌当哭”的意味,席狮舞因而成为梅州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发扬这项民间艺术,梅江区制定了10年保护计划,采取理论研究和社会普查的方式编写材料,同时鼓励有“席狮舞”绝技的老艺人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年轻一代。在保持传统“席狮舞”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提高,培养创作人才(乐舞),让梅州独特的“席狮舞”尽快在客家地区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