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黄梅戏在“互联网+”时代发展困难有哪些原因

  “互联网+”时代其实是一个有利于信息传播的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在这个文化繁荣的时代继续发展,就必须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媒介。自然,黄梅戏的传承人做了很多尝试,但效果都不太好。对其发展困难进行剖析的原因包括“网络化”意识薄弱。受众分流,观众流失严重而且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力度还不够。

  黄梅戏在“互联网+”时代发展困难有哪些原因?

  一、“网络化”意识淡薄。

  以安庆黄梅戏剧院为例,为了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剧院开通了公众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现在关于黄梅戏的公众号很多,网络信息更是不计其数,但是在网络化维护和推广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抓住网络特点。没有及时、规律、频繁、科学地更新信息的同时,也没有及时在抖音、快手等新兴平台上进行尝试,或者更新内容的阅读量低,内容不具有吸引力,没有在网络推广上展现自己特色的同时,吸引用户,因此成效不容乐观。

  二、受众分流,观众流失严重。

  虽然“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接受各种信息,但由于不同群体的信息选择偏好会产生受众分流。黄梅戏的观众主要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为主,具有观众老龄化趋势;其次,人们主要通过现场演出的方式了解到黄梅戏,电子媒介这一方式尚未占据市场,这与当前这个信息时代的传播方式不符;再者,经常观看黄梅戏的观众并不多,这与其未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劣势有关;最后,观众中以具有较高精神文化追求的较高学历层次观众和受黄梅戏长期熏陶的较低学历中老年人呈两极分化,大学生群体所占比例不高。

  三、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力度不够。

  如今,在这个信息冗杂的时代,新媒体的发展速度极快,如何以内容抓住观众是现如今的各种媒体成功的关键。黄梅戏在历朝历代、长年累月的发展中,有许多经典剧目如《天仙配》《女驸马》《大清名相》和《杜十娘》,曾经广受欢迎。但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经典作品可能不足以更好地引起观众的共鸣。剧院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进行剧本创新,诸如赞扬英勇抗震救灾的江淮儿男的作品——《江淮儿男》,又如讲述徽州女人的人生故事的作品——《徽州女人》等现代剧也取得了十分好的效果。但是,在剧本内容上也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市场变化和受众喜好,以创作出更多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另一方面,在形式上也要进行创新,比如像京剧一样与现代艺术进行融合创新,这也是众多传统艺术文化正在尝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