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起源于18世纪末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的农村。从最初萌芽时的“乡间小调”到跻身全国五大剧种之列,只历时一百年多年,因而被称为“黄梅现象”.今日所说的“黄梅戏”是指以安庆怀宁为中心的黄梅戏,被称为“怀腔”。《夫妻双双把家还》是黄梅戏剧目《天仙配》里最脍炙人口的唱段。由时白林作曲,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原唱是严凤英和王少舫,之后又被韩再芬、熊成龙等戏曲名家演唱过。该唱段是黄梅戏戏曲唱腔专业创作的范例,因内容贴近生活,旋律的优美,成为老少皆宜的戏曲唱段,也是KTV节目单中点击率较高的戏曲唱段之一。有唱腔清秀、优美、典雅,结构严谨有序,具有黄梅戏唱腔的“依字行腔”,曲调优美且简单、易学的特点,不同于昆曲、越剧的的柔媚优雅,没有北方戏曲的“凛冽之美”,它是乡野农人的小夜曲,具有质朴而不失悠扬、世俗、生趣的美学风貌,具有“民间性”的美学特征。
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特征有哪些?
一、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风格特点
黄梅戏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唱腔清秀、优美、典雅、结构严谨有序,具有黄梅戏唱腔“依字行腔”的特点,展现了黄梅戏的“音韵美”。唱词的语调与音乐的旋律线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安庆人日常讲话就像在唱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中有几句既像在唱又像在念白的乐句,如第一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旋律起伏较小,近似在用安庆人的语调在念唱,由女生来唱,唱腔甜美,有点像西方歌剧中的宣叙调。该唱段以现代音乐创作方法创编唱腔,使唱腔别具黄梅戏剧种的声韵特点,同时又展现声乐曲目创作的一般规律,曲调优美且易上口,听着听着就不知不觉的会唱了。
黄梅戏的咬字特别讲究一个字的归韵,有点类似汉语拼音的拼读练习。如:“绿水青山绽笑颜”中的“笑”字,要按照x-i-ao慢慢地展开,最后在“ao”字上着重归韵。整个唱段音域跨度只有11度,几乎适合任何年龄段的人来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富有地方戏曲的语言特征,即“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唱念都具有安庆人的说话语调”.从唱词与旋律的“对位”上来研究,绝大多数唱词都是“一字对一音”,较少的出现“一字对多音”的情况;“一字对一音”相对于“一字对多音”唱起来要更易上口,也许这正是许多人喜欢唱的原因之一。在唱词的咬字上,绝大多数唱词都是标准的普通话咬字,在个别字上凸显安庆地方方言的咬字特征。如第一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中“的”在这里唱成“di”,而汉语拼音标声调应该是二声,这属于安庆地道的方言特点,在安庆方言中“的”字都是念作“di”.第二乐句“绿水青山带笑颜”中的“绿”在这里唱三声“lu”,“绿”字在安庆方言中有两种读音,分别是三声的“lu”和三声的“lou”.第三句“随手摘下花一朵”中的“摘”字读“ze”.第9乐句“寒窑虽破能避风雨”中的“避”字唱成“bei”[2].只在个别字上保留安庆地方方言的咬字特点,如“从今再不受那奴隶苦”中的“奴”字就直接唱成“奴”,而没有唱成安庆方言“nou”.这种保留部分方言咬字的唱法既凸显了黄梅戏的风格特征,又可以脱离地域限制,让更多人都能听懂,以便有利于全国范围内传唱。
二、黄梅戏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音乐风格
黄梅戏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曲调优美且简单、易学,唱段开始采用的是人们非常喜欢的男女对唱的形式。第一句和第三句是女生唱的,只在这两句的第二小节做了一下“加经过音”旋律装饰处理,第一句和第三句的加花处理,不仅保证了旋律的统一性,还保证了其鲜活生动性。男生乐句第二句和第四句则是完全一模一样的旋律重复。就整个男女对唱部分而言,基本上是:旋律不变,通过唱词的变化或者旋律的较少变化来演唱,一字一拍,旋律简单易学。
在唱段最后的高潮部分,安排了两句复调式的男女二重唱,这种方式有别于传统的对唱,是一次大胆的创新,有利于推动唱段高潮的到来。在旋律创作上,一改前面对唱部分的旋律的重复,对旋律做了大幅度的调整,但在乐曲结束的最后3小节又男女旋律一样,这样就保证了唱段的统一性和完整性,配合了夫妻间的那种“齐心协力把家还”的思想感情。全曲旋律起伏较小,只在11度音程内(小字组的b至小字二组的e),符合安庆人的语调的特点,同时也降低了传唱的难度。在整个唱段的旋律走向和歌词语调上基本是保持一致的,如第一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中的“树上”就是一个音程的下行,与“树上”这个词的基本语调基本保持一致;还有就是“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双双”,只是一个下行的二度级进,这也正好符合词语语调的声调特点。唱段的曲式结构方整,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具有雅俗共赏性的风格特征。
三、黄梅戏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美学特点
《夫妻双双把家还》这种黄梅戏经典唱段,不同于昆曲、越剧的的柔媚优雅,没有北方戏曲的“凛冽之美”,它是乡野农人的小夜曲,具有质朴而不失悠扬、世俗、生趣的美学风貌,具有“民间性”的美学特征。第一,它是《天仙配》中的一个唱段,《天仙配》本身就是一个民间传说,讲述了七仙女和董永之间的爱情故事,其最初的唱腔是民间小调,之后又汲取“花鼓调”、“灯歌调”的营养,充分展现民间性的美学特点。第二,它的表演富有生活气息,模仿的是现实生活。《夫妻双双把家还》展现的是一种“田园美”,它整个唱段都在中音区,音域跨度只有11度,委婉动听,充满抒情性,如小桥流水。另外,它的题材如同其他的黄梅戏剧目一样,以“爱情”为题材,展现了男女主人公恩爱情深。
《夫妻双双把家还》展现的是一幅传统农耕社会“男耕女织”式的“夫唱妇随”的美好田园生活画面,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时至今日,人们心中还是向往着这种美好的、简单的田园生活,这也是至今人们仍然乐此不疲地传唱它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