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经典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是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经典案例。既是黄梅戏剧种的传承,也是一种创新,更是地域文化的有效载体。虽然属于地方戏,但却能突破地域限制,在全国广泛流传,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值得每一位戏曲非遗传承人深思和研究。《夫妻双双把家还》受全国听众欢迎绝非偶然,是它的风格特点使然,它具有地方戏曲的一些共性,同时又大胆地使用西洋复调的创作手法,符合大众的审美趋向,更符合声乐歌曲创作的一般规律。通过对《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解析,希望能够给那些戏曲创作人以启示,那就是戏剧创作必须坚持雅俗共赏,易于传唱。
黄梅戏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典型性意义有哪些?
一、《夫妻双双把家还》不仅是对黄梅戏剧种的传承,更是一种创新。
《夫妻双双把家还》在唱腔、语言、美学特征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对黄梅戏基本特征的传承。同时也是一种创新。该剧作曲家时白林先生把西洋复调的作曲技法融入黄梅戏曲调中,创作出具有新意的黄梅戏唱腔,既保留了黄梅戏曲调的特点,又进行了创新。在该唱段的.高潮结束处设计了两句复调式的男女重唱乐句,旋律简繁结合,相互呼应,行进相间,表达了夫妻间的相互扶助、恩爱有佳的情感状态。唱段前面部分是中国传统民歌的你一句我一句的男女对唱形式,这是对传统的继承;唱段最后的男女一句二重唱的设计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夫妻双双把家还》运用了现代西方的音乐创作理念,既保留了黄梅戏剧种的声韵特点,又符合声乐创作的一般规律,极大的提升了黄梅戏剧种的影响力。可见,传承和创新是可以同时统一地存在同一作品之中,二者不是对立的[3].创新要始终把握一个度,不能脱离戏曲原有的唱腔风格特点,明明是一首京剧唱段,却丝毫没有京剧的任何特点,那就得不偿失了。创新不是最终目的,创新是为了让戏曲突破地域限制,让更多的人都能听懂并感受到它的美,从而发自内心地喜欢并传承下去。
二、《夫妻双双把家还》是地域文化的有效载体。
黄梅戏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是皖江地域文化的有效载体,展现了皖江文化的地域文化属性。皖江文化的中心和黄梅戏的发源地都是安庆,安庆曾被称为是皖江文化的核心区域,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之称。历史上安庆曾是一个移民地区,人们思想观念比较解放,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敢于创新,在《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音乐中就有大胆的创新,即首次运用复调的作曲手法对戏曲音乐进行创作。皖江文化有“以农为本”的传统文化属性,是儒家文化传统的产物。黄梅戏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展现的就是一幅美好的田园生活,它是山野农人的田园牧歌,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如前面所述,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旋律语调、歌词咬字、唱腔等均有安庆地方的咬字、语调的地域特点,是独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的鲜明代表。
三、《夫妻双双把家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的传承。
黄梅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它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但这并不表明它不存在生存危机。曾经有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遗产”指的是“死”,是进博物馆封存的文化状态。其实,像《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样的经典唱段,是具有极强生命力的,从黄梅戏的产生到传遍全国,表明它仍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它是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一个典型案例。如果所有的戏曲剧种都能像这个唱段那样,那根本就不用担忧面临失传的问题。《夫妻双双把家还》音域窄,旋律美,乐句重复较多,易于学唱,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它将黄梅戏的音乐特征与一般歌曲创作规律性有机地结合,在全国掀起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黄梅戏风”,将永载史册并为人们所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