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黄梅戏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面临了哪些问题

  黄梅戏源于民间,其剧目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或传说。戏曲语言朴实清新,演出风格欢快诙谐,腔调和谐悦耳,充满了乡间田园的气息,故而被人们传唱至今。然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时代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伴随着多元文化的各种冲击,黄梅戏在新时期的发展并没有取得持续的繁荣,而是面临着宣传力度的不足,导致受众面逐渐萎缩,编剧创作策略出现偏差,导致黄梅戏难以满足现代人的欣赏要求,领军人物的缺乏引起新秀培养出现断层现象,使得黄梅戏艺术难以为继。黄梅戏文化与市场缺乏融合,导致黄梅戏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缓慢等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新时期黄梅戏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

  黄梅戏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面临了哪些问题?

  一、黄梅戏宣传力度的不足,导致受众面的逐渐萎缩。

  在中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当今文化产品的消费形式呈现多样化。文化市场的需求和人们思想的变化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传统戏曲文化市场萎缩,观众分流严重。再好的剧种,如果没有忠实观众的支持,又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呢?因此,黄梅戏作为地方戏,必须扩大培养本剧种的观众量,这是发展黄梅戏的先决条件。然而,目前黄梅戏仅锁定住原有的观众群体,并且观众群体以中老年居多,直接导致黄梅戏逐渐沦为“中老年人的艺术”,而青少年爱好者甚少,出现爱好者断层的局面,这其中有青少年缺乏戏曲赏析知识的直接原因,也同时反映出了对青少年进行黄梅戏普及宣传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其次,在黄梅戏中介入新媒体力度不够。新媒体以独特的娱乐功能性和强大传播性,打破了传受双方的固定模式,已走进越来越多的受众视野。如今,地方电视台对黄梅戏进行了一些大力宣传,在当地也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涉及地域的局限性,使得受众面依然狭窄,黄梅戏在全国及全世界依旧很难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二、编剧创作战略的偏离,导致黄梅戏难以满足现代人们欣赏要求。

  多年来,黄梅戏工作者一直秉承“抓创作、抓精品、走出人出戏出风格的道路”的方针,创作出了大型现代黄梅戏《徽州女人》《长恨歌》《无事生非》《未了情》《邢绣娘》《李四光》等多部优秀作品,并获得编剧、作曲、表演、舞美设计等多个奖项,黄梅戏不仅在剧本上有所创新,而且在舞美设计、音乐创作、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但是,黄梅戏剧目经改革创新发展后,其专业性愈来愈强,其发展方向也愈发呈现高雅化、贵族化和精英化,这也导致需要有一定黄梅戏基础知识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能懂得欣赏并愿意观看,而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剧目却凤毛麟角。同时这些大型黄梅戏剧目的演出活动主要出现在艺术节、接待活动、纪念或团庆等,而纯粹商业性的演出比例非常小,这也造成了大型黄梅戏剧目并不能被广大的普通观众所熟知。因此,黄梅戏艺术工作者在创作和创新大型精品舞台类型的剧目时,能否也创作些贴近现代人们生活题材的民众化剧目和朗朗上口、传唱度高的曲子,使黄梅戏普及化、大众化,这是关系到黄梅戏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随着欧洲文化中心论的产生,尤其是西方音乐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现已渗透到我国戏曲文化中,越来越多的戏曲创作者和表演者囿于西方音乐形式的创作思维和表演模式之中。于是,黄梅戏虽然借鉴西方音乐的写作技法、交响乐队的融入、歌舞化的表演、语言的多样化等改革手段,使黄梅戏表演形式焕然一新,取得了一些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有广大群众和圈内人士认为现代的黄梅戏“味”淡了,越来越不像黄梅戏。因此,黄梅戏的发展不能遗弃它特有的艺术本质和内涵。

  三、领军人物的缺乏及新秀培养断层现象,导致黄梅戏艺术难以为继。

  一个闻名全国的戏曲艺术家能对一个戏种带来无可估量的影响力,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剧种,同时也是一个剧种的领军人物。严凤英与王少舫大师就是黄梅戏的领军人物,他们为黄梅戏剧种的宣传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黄梅戏界最要紧的问题就是缺乏像严凤英、王少舫那样具有代表性的演员。同时,黄梅戏新秀表演人才培养的状态也是令人担忧。戏曲表演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接受专业的戏曲艺术学校、培训机构或跟随剧团的艰苦训练。由于戏剧市场的不景气,导致民众不愿让孩子去从事戏曲行业,尤其是戏曲艺人对本行业的排斥,使得更多具有戏曲天赋和戏曲环境熏陶的人员大量流失,黄梅戏戏曲人才的缺乏,其结果必然导致培养独挡一面的领军人物难上加难。这些原因的叠加,直接导致黄梅戏新秀表演人才的培养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如何长期培养黄梅戏的后备力量,如何培养黄梅戏的“梅兰芳”,是新时期黄梅戏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黄梅戏文化与市场融合度不够,导致黄梅戏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缓慢。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不断深入,黄梅戏文化的发展空间日渐受到极大挤压和边缘化。虽说国家已将黄梅戏文化列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并给予了一定资金的支持,但并不能立竿见影地促其发展和繁荣,其依然处于徘徊和摸索的状态之中,究其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出在黄梅戏文化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市场的需求,远离经济市场的支撑只靠国家扶持的黄梅戏艺术是很难生机勃勃的。因此,黄梅戏要回归和走进市场中去,不断提升自身产品的价值和竞争力,方能实现市场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双赢。而现实的情况是,黄梅戏市场的开拓只有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了一定投入和挖掘,一些民间团体或私营性质的企业参与其中的却寥若晨星,无论是规模还是名气都未形成优势。此外,黄梅戏发源地都有丰富的文化、旅游、影视等资源,特别是黄冈和安庆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作为载体来拓展当地黄梅戏,无疑会对黄梅戏的市场开拓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但现实是这些资源并未被充分地进行市场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