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黄梅戏沿革中的乐队配置经历了哪些阶段

  黄梅戏因起源于鄂东黄梅县而得名,清末顺长江而下于皖西安庆而壮大。从纵向历史背景看,黄梅戏历经民歌融合-撷取戏曲-完善成型三个阶段,在民歌融合阶段,主要是在叙事性较强的山歌、采茶戏、花鼓调等民歌、小戏的基础上成为初级戏曲形制,在流传嬗变中,又吸收汉剧、高腔元素以丰富完善唱腔,最后形成以花腔、彩腔、主调为主的戏曲唱腔结构。随着黄梅戏唱腔的发展,作为“文武场”的伴奏音乐也在不断增删优化,而扬琴作为不可或缺的乐器,在伴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黄梅戏沿革中的乐队配置经历了单一配置、民族乐队配置和中西乐器混合配置三个阶段。

  黄梅戏沿革中的乐队配置经历了哪些阶段?

  第一阶段是清末时期,因为黄梅戏主要以秧歌、花鼓调等民间歌舞表演为主,在伴奏上要运用大、小锣和扁鼓,为“三打七唱”模式,其中打击乐器在伴奏中发挥鼓点节奏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第二阶段是建国初期。因吸收汉剧、楚剧等成熟剧种元素,唱腔的丰富促使在乐队配置上也趋于完善,形成以高胡主奏,兼有二胡、竹笛、扬琴、琵琶等丝竹乐器的“民族乐队”模式,具有戏曲伴奏托腔保调的功能。

  第三阶段是当代时期。随着黄梅戏曲目创作的繁盛和中、西文化的深度融合,在乐队配置方面,保留原来民族乐队模式的基础上,各地黄梅剧院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入了电子合成器、单簧管、大提琴、低音贝斯等西方乐器,使之在伴奏音色以及低音功能上更加地丰富,体现出了黄梅戏伴奏音乐时代发展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