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黄梅戏有哪些别名呢

  黄梅戏的称谓变化很大,解放前很长一段时间都叫黄梅调。解放初期,安庆地区政府仍把唱黄梅调作为戏曲改革的大众化方向和地方性形式。直到1953年,安徽省委正式决定,成立安徽省省级黄梅戏剧团,才逐渐将黄梅戏这一名称确定下来并普遍地应用起来。据老艺人回忆,黄梅戏在孕育、萌芽、形成过程中有不同的别称,有采茶调或采茶戏,花鼓戏或化谷戏,二高腔,皖剧,徽剧,怀腔和府腔等。

  黄梅戏别名表明了它复杂多变的历史轨迹那么有哪些别名呢?

  1.采茶调或采茶戏。

  黄梅戏在皖、鄂、赣三省交界处诞生、萌发时,三省的采茶民歌相互渗透竟相流淌,在交互作用中形成一种戏曲,全称为黄梅采茶调。后来又分为黄梅调和采茶调两种称谓,再后来,一支流向鄂东和赣东北,一支流向安徽省望江县等地,均把黄梅戏称为采茶调或采茶戏。

  2.花鼓戏或化谷戏。

  黄梅戏在在以歌舞演唱故事的过程中,在舞台表演程式和艺术中具有凤阳花鼓的歌舞成分,如小戏“瞧相”、“挑牙虫”等,由此叫花鼓戏。至于花谷戏,其含义有几种解释。其一是说化谷戏就是花鼓戏的谐音。其二是说遭受水灾的难民,凭借黄梅戏的音调,作为沿途乞讨卖唱的工具,故称化谷戏。其三是说在旧社会,黄梅戏班社散伙后,艺人们单个活动,求钱化米以维持生活,被讥讽为化谷戏。

  3.二高腔。

  源远流长的青阳腔由于声调高昂,根据此特点,人们称其为高腔。流行于安庆的岳西高腔受过青阳腔的影响。因为黄梅戏中的不少剧目和声腔来自青阳腔和岳西高腔,如“阴司腔”等。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因受其影响,因故人们称黄梅戏为二高腔。

  4.皖剧。

  黄梅戏被称为皖剧,有一个戏曲故事。1926年,黄梅戏第一次公开进入安庆市演出,第二天艺人丁永泉被反动军警抓去,说他唱的是黄梅调。黄梅调是秽淫之戏,为了打赢这场官司,有些开明的知识分子出主意说:“过堂的时候,不要说是唱黄梅调或花鼓调,就说唱的是安徽的地方戏。北京有京剧,湖北有楚剧。我们安徽人唱的是皖剧”。后来,皖剧这一名称时隐时现,一直保留到解放初期。

  5.徽剧。

  黄梅戏成为徽剧,始于抗战初期。据老艺术家回忆,抗战爆发后,黄梅戏经常与京剧同台演出对外被称为“京徽合演”。“京”就是京剧,“徽”就是黄梅戏。王少舫就是这时从京剧本位走上了黄梅戏舞台并终其一生。把黄梅戏说成为微戏,主要因素有二,其一是黄梅戏受过徽调的影响,有其徽腔的成份。其二是艺人们想表明安徽也有以省名简称的地方戏。解放前,安庆太湖一带称黄梅戏就是徽戏。

  6.怀腔和府腔。

  黄梅戏经常与京剧同台演出对外被称为“京徽合演”。“京”就是京剧,“徽”就是黄梅戏。王少舫就是这时从京剧本位走上了黄梅戏舞台并终其一生。把黄梅戏说成为微戏,主要因素有二,其一是黄梅戏受过徽调的影响,有其徽腔的成份。其二是艺人们想表明安徽也有以省名简称的地方戏。解放前,安庆太湖一带称黄梅戏就是徽戏。

  从黄梅戏的各种别名中,表明了它的复杂多变的历史轨迹。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地方戏剧种在其形成和成熟过程中的曲折与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