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豫剧的唱腔流派分为哪几种

  由于各地语音的差异,豫剧在音乐上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流派。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形成鲜明对比。为便于区分,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称封丘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新中国成立后,豫剧专家又把豫东调细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这种划分已被广泛认可,即以封丘为中心的湘府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沙河调,又称“土邦”,流行于豫东南沙河地区。其中湘府调、沙河调调、豫东调多采用上五声音阶,豫西调多采用下五声音阶;如今,祥府调和沙河调都已衰落,豫东、豫西调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豫剧的唱腔流派分为哪几种?

  祥符调

  即指流行于祥符(开封的别称)一带具有独特风格和特色的豫剧腔调。曾经有不少戏曲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在创立祥符调中立下汗马功劳,例如徐老六就是突出的代表。经他的手就办了八个科班,培养了大批豫剧人材,光绪年间的名旦孙延德、常金荣、羊羔等;名须生常金生、张才、秦大成;名彩旦常金香;名花脸简客、刽永春、段才等;到民国初年,这一派自寸优秀演员就象雨后春笋似的大批涌现。如名须生李光苍、贯台王、张震中、陈玉亭等;名小生筱火鞭、刘福朝;.名丑李德魁、张洪盘;名旦李剑云、时倩云、阎彩云、林黛云等等,特别是李剑云更为杰出,红极一时。邹少和先生曾形象地称赞:“宣统年间,小旦李剑云,天赋佳喉,清脆圆润,高下疾徐,婉转曲折,如珠走盘,无不如意。又复善制作新腔,自李氏出,剐风为之一变,优伶界中感叹为空前绝后之才”。除此,“王絮亭当时在开封演的《对花枪》、《劝夫》等被称为祥符调三绝。祥符调中比较早的女演员是辛亥革命以后的王小焕、王玉枝等人”。到1930年以后,祥符调中有影响的女演员就更多,如陈素真、马双枝、司风英、阎立品、姚淑芳、陈素花等。

  豫东调

  即指流行于商丘一带具有一定风格和特色的豫剧腔调。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蒋扎子。蒋原宗祥符调,曾在朱仙镇办班。由于社会的诸多原因,也是为了生计,蒋才迁徙商丘一带。“由于该地语言发音和群众欣赏习惯不同,如唇音较多,吐字较轻,在行腔中喜加衬字,使唱腔较为轻巧、柔媚,于是形成所谓豫东调”(张鹏《豫剧源流新探》1981年第3期《戏曲艺术》)。正是由于豫东调这种华丽、轻快、长于抒情的特性适应了当时当地广大群众的审美心理,使它得以迅速的成长和扩大,同时也出现了大批的优秀演员。从道光年间以来,就曾出现过名旦李金贵、宫宝、陈斗、苗娃、小杏(艺名)、王润枝、马金凤等;名红睑李金镳、郭大六、张建才、唐玉成、二拔(艺名)等;花脸段德福、王燕山等;以及后来的赵义庭、黄儒秀、黄金玉、刘黛云、玫瑰花、曹雪花等。

  沙河调

  即指流行于沙河流域的一种豫剧腔调。这种腔调是“祥符调和南阳梆子相结合的产物,在祥符调还没有流传到豫南以前,豫南淮北一带的沙河西岸,流行着南阳梆子,后来祥符调在漯河、周口一带扎下了根,又吸收了南阳梆子的精华,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豫剧流派”。这一派形成的较晚,虽然影响不大,风格不够突出,但也产生了些小有名气的演员。如旦行的游喜、游套、金豆子、华无成、李佳玉、易相山、王仲华、长苗(艺名)、小梆(艺名)、周文等;花脸行有刘音、任青山、陈铁斗等;红脸行有刘双印、刘学成等;武生行有曹彦章等。以上三个流派虽然历史上曾被人们如此称谓,但由于它们的血统关系较近,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从祥符调派生出来的,加之它们各自都没能完全摆脱原来的艺术风格而形成鲜明而独特的艺术体系,所以后人常把它们三派统称为豫东调。事实上也是如此。

  下面我们来做一些具体分析:

  三派的声腔结构都是在同一种音阶调式中进行的。唱腔结构的骨干音由五个音组成,旋律主要在音区之间进行。旋法多向上进行。主音落在“5”音上。故被称为微调式,俗称“上五音”“声腔的语言基础是中州音韵的豫东地区(以商丘为中心)的音韵和语调”。唱法多用假声(即二本嗓)。唱腔华丽、轻快,具有热情、粗犷、高亢、明朗等特点,唱腔的句法结构通常是眼起板落。闪板(即后半拍)较多。

  豫西调

  有研究者认为,是指流行于洛阳一带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的豫剧腔调。这种腔调在走上舞台以前叫做“地摊戏”,亦名“围狗圈”。是“一种以山歌民谣为基础的土调,名为“河南讴”,后来吸收了早期秦腔——同州梆子的唱调,并与“弦索调”及“高腔”相参合,于是形成所谓河南梆”(周贻白《辛亥革命前后地方戏曲发展概论》)。由于豫西调的艺人不断在唱腔上进行大胆地改革,适应了当时当地广大群众的审美习惯,所以很快得到了发展。也涌现出了大批有才华的优秀演员。如早期的名旦张宝、张小元、吴刺猥、翟燕身、阎庚、张福仙等;名红脸王金泰;成就较大的名须生三张一周(即张同庆、张小乾、张福寿和周海水)等;后来又有常香玉、汤兰香、苏兰芬、苏兰芳和以崔兰田为代表的十八兰等,他(她)们都为豫西调这一流派的发展付出了很多的辛勤劳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豫西调也是在和豫东调不断斗争和竞赛中得以发展壮大的。例如,豫西调原来并不唱“下五音”。“它的板路、唱腔表演,基本上和祥符调相同”(冯纪汉《豫剧源流初探》)。才:概是在他们改变了唱腔的音阶调式之后,才和豫东调形成鼎立对峙的局面。豫西调的声腔结构的骨干音是由“五个音组成。旋律的基本线条是”。旋律主要在“5——1”广音区之间回旋,多向下进行。主音落在“1”音上。故被称为宫调式,俗称“下五音”。唱腔的句法结构一般都是板起板落。旋律的进行较为平稳、舒展、深情、内在。寒韵较多。“声腔的语言基础是中州音韵的豫西地区(以洛阳为中心)的音韵和语言”。演唱时多用真声(即大本嗓),具有朴实、浑厚、悲壮、深沉,长于叙述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