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祥符调,又称河南梆子、梆子戏、十字调、土梆子、干梆子、梆子秧腔。清乾隆年间,发源于河南省封丘县清河集“许门”,是豫剧的源头和一个重要流派,因清河集古属开封祥符县而得名。祥符调是豫剧的母调,标准中州正韵,最正宗的豫剧唱腔。祥符调作为豫剧的主流,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古朴醇厚、委婉含蓄、俏丽典雅的风格。祥符调代表人物,梅兰芳、陈素真,另有阎立品、桑振君、宋桂玲、王秀兰唱的祥符调艺术性也很高。
豫剧的祥符调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乾隆年间,住在开封城南朱仙镇北门附近的著名梆子艺人蒋扎子,开科授徒。数十年间,蒋门班培训了大量的梆子戏演员。道光年间,黄河在开封一带决口,朱仙镇周围尽成汪洋,蒋门班无法维持下去,便向四方流落、发展。艺人相传至商丘一带的,形成豫东调;流入漯河、周口、许昌的一支,被称为沙河调;传到濮阳一带的叫大高调;传到洛阳、密县附近的,和当地唱腔融合,形成了豫西调。旧时,就连安徽和苏北的一些梆子艺人,也自称是蒋门的传人。
后来,全河南省的梨园行共同筹资,在蒋门班旧址上,建起一座雄伟堂皇的“明皇宫”,俗称“老郎庙”、“庄王庙”,成为河南省戏剧艺人朝拜的圣殿,每逢农历四月二十三庄王爷诞辰,全省梨园的名角都要齐聚在这里,举行仪式敬神散福,并进行会演,切磋技艺,交流情感。现存在开封市博物馆的《重修明皇宫记》碑,记述了七十多个戏班和大量艺人捐钱修庙的盛况。
豫剧祥符调发展到鼎盛是以一批女演员走上舞台并成为台柱子为标志的。20世纪30年代,在开封的豫剧舞台上活跃的著名祥符调女演员有很多,在豫剧六大名旦”中,陈素真、马金凤、阎立品都是在开封师从祥符调艺人,由此踏上成就大师之路的。常香玉成名于开封,正是在豫西调的基础上借鉴了祥符调的声腔特点,才使其演唱艺术迈上新的台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崔兰田与祥府调也有着不解之缘,曾受过樊萃庭、陈素真等人的帮助和教益。与“陈素真”齐名的桑振君,出生在开封县,其唱腔也是以祥符调为渊源。1938年6月,开封沦陷,大批祥符调演员被迫离开省城开封,四处流浪,同时,也把豫剧艺人带到四面八方,为豫剧在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山西、安徽、河北、江苏、湖北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四川、西藏、贵州乃至台湾地区的流播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把豫剧祥符调推向高峰的是樊萃庭和陈素真。从1934年开始,樊粹庭和陈素真合作,创作出一大批被称为“樊戏”的经典剧目,并对豫剧的舞台、唱腔、化装、表演、音乐等进行全方位的革新,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使豫剧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奠定了豫剧成为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的基础。樊萃庭被誉为“近现代豫剧之父”;陈素真被誉为“豫剧皇后”和“梆子大王”。
解放后,豫剧祥府调有了新的发展。一大批优秀演员活跃在全国各地,演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豫剧祥符调在流播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的豫剧流派相互借鉴、融合,乃至不断吸取其他姐妹艺术的营养,不断丰富发展,更趋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