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红脸流派的建立对豫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重流派的老生唱法在民间深受欢迎,豫东生行无不受其影响,习者甚众,豫东调红脸宗师唐玉成也被后人誉为“红脸王”。因为唐玉成老先生在文革期间受迫害去世较早,其作品很少有影像资料留存,其唱腔主要由门下弟子传承发扬光大,因此豫东也称红脸一派为唐门,在豫剧界有“河南红脸看豫东,豫东红脸出唐门”之说。豫东红脸的发展对豫剧老生派的建立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少人拜其门下学习红脸艺术。据资料显示唐玉成亲传门下主要有李克让、刘玉龙(艺名大唐)、朱勤堂(艺名二唐)、杨启超等四大弟子,接受其指点的更有多人。在其二代弟子中,虞城人杨启超(1931-1993年)脱颖而出成为杰出代表。杨启超为唐玉成老先生的义子和亲传弟子,在民间有豫剧奇才的美名,扛起了豫东红脸第二代弟子的大旗。为区别唐玉成老先生的“红脸王”称号,杨启超也被后人称为“小红脸王”。
豫东红脸王、小红脸王分别是谁有什么代表作?
唐玉成(1895-1973),男,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人,著名豫剧大师,原名子信,有“红脸王”之誉,豫剧“麒麟童”。唐玉成是豫东红脸唐门流派创始人,豫东调最有代表性的须生演员,师从况凤仙,1920年后拜师冯垛,赐名玉成,他虚心学习冯垛的演唱技巧,技艺提高,名声大震。其扮相壮美,表演细腻洒脱,善于刻画人物的性格情态,唱腔不同一般,别具风采。演唱多是真假嗓结合,刚柔相济,浑厚朴实,耐人寻味。特别擅长运用偷字、嵌字、闪板及哀颤(寒颤)等巧妙唱法,使人听起来既感到粗犷豪放,又别具风采。”河南红脸在豫东,豫东红脸出唐门。自唐玉成以其独特的高亢激越的唱腔创立红脸一派以来,红脸广为戏迷津津乐道。其所创立"唐门“红脸流派对后来豫剧老生流派及豫东红脸影响颇深使唐派艺术得到继承和发展。
代表剧目:《火烧纪信》、《串龙珠》、《阳河堂》、《白玉杯》、《晋阳宫》、《闯幽州》、《泗水王》、《刘公案》、《取成都》、《回西岐》、《扒墓》、《江东桥》、《碰碑》、《地塘板》、《黄鹤楼》、《临潼山》、《刀劈三关》、《卧龙奔丧》、《将相和》、《千秋灯》、《七星灯》、《白马关》、《黄飞虎》等。1949年,他参加了虞城县人民剧团,还先后演出过现代戏《小女婿》、《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传枪》等。
杨启超(1931-1993),男,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人,豫剧表演艺术家,豫剧红脸王唐玉成亲传弟子、创立豫剧“杨派”老生流派。杨启超先生小学辍学后,随父经商,后到商丘市合声戏园当勤杂工。1948年末,因战乱、灾荒,戏园关门倒闭,为求生计,即下海从艺。1952年应邀加入谷熟县豫剧团(虞城县豫剧团前身),自始至终均被视为剧团的主角之一。杨启超师承唐(唐玉成)派,但又自成一体。早期以二本嗓为主,后期以大本嗓为主。唱、做、念俱佳。表演洒脱,极富盛名,是河南省20世纪后半世纪(1950-1990)豫剧红生演员的佼佼者。杨启超先生天资聪慧,学戏较晚,但声名鹊起。生性桀骜不驯,这也是注定了他的前生后世。他的表演,手眼身法步俱都入戏,一时间独领风骚。曾与豫东著名武生李国范、名旦陈玉英组成“黄金三角”,从苏扬至武汉,一路演去,处处开花,好评如潮,京班亦多向其学习。据传80年代在曹县演出的时候舞台下面摆满了录音机,艺术魅力可见一斑。杨启超先生的代表剧目《刘墉下南京》、《闯幽州》、与刘新民合作的《龙虎斗》、与吴心平合演的《高平关》等俱为传世经典,至今仍为戏迷津津乐道。杨启超先生一生演戏颇多,且出处不俗,各具特色,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代表剧目:《刘墉下南京》、《高平关》、《四进士》、《状元媒》、《天水关》、《战洪州》、《串龙珠》、《阳河堂》、《白虎堂》、《地塘板》、《八郎探母》、《刀劈杨藩》、《程咬金照镜子》、《黄鹤楼》、《闯幽州》、《花打朝》、《八大锤》、《碰碑》、《取荥阳》等。现代剧目:《乱世荒唐人》、《杨山角与马蜂》、《红灯记》、《沙家浜》、《李双双》、《杏花园》、《小白鞋说媒》;轻装戏有《五姑娘》、《从天行》等。杨启超先生一生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表演手段,是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