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豫剧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

  豫剧,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产生于清朝乾隆年间,曾一直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粗俗艺术。经过近300年的改革发展,逐渐实现了从从高台庙会到剧场茶楼、从粗俗到雅俗的现代化转变,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戏曲文化资源。豫剧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发展至今已近300年。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其价值形成过程就是豫剧的发展过程,按照时间维度可以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豫剧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

  一、初始期,清朝乾隆年间至清朝末年乾隆年间至清朝末年,随着社会环境与民众审美趣味的变化,河南梆子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一类独立的地方戏种。其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元化班社组织形式的出现,如艺人组织的江湖班、衙门公务人员组织的戏班等。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以自娱自乐为目的的玩会班、龙虎班。

  2.专门教育机构“窝班”(科班)的出现,其中最为著名的河南梆子窝班分别是开封朱仙镇的“蒋家班”与开封东北清河集的“许门班”。

  二、成长期,民国初年至民国末年1927年,冯玉祥主持河南政务,着重开展戏曲改良工作。至民国末年,河南梆子已经成为了河南第一大剧种。其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思想内容的变化。

  从1927年起,政府先后成立了河南游艺训练班等机构,专门负责对戏曲演员的培训及戏曲剧本的编写与审查等内容,从政府层面加强了对包括河南梆子在内的戏曲、曲艺等艺术事业的管理。二是戏曲理论的初建,其内容涉及对演出与演员的评论、戏曲与演员生活的调查、戏曲源起、发展的理论探索以及对梆子戏现有问题与改革意见的阐述等。

  三、成熟期,建国初年至20世纪80年代,1949年河南梆子正式更名为“豫剧”。这一时期豫剧的发展虽有波折,但总体上呈现出成熟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队伍建设上,政府重新建设了民营剧团、民办公助剧团、国营剧团三种剧团体制。

  2.在剧目创作上,形成了以现代戏为主,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等为辅的剧目创作布局,同时不断结合受众需求,提高剧目创作的高度与深度。

  3.在理论研究上,随着从业人员队伍的壮大和思想素质的提高,豫剧界出现了多部公开或内部出版的有关豫剧唱腔、豫剧源流等方面的专著。

  四、衰退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豫剧面临着观众流失、剧团经营困难等问题。尽管如此,新时期的豫剧仍积极合多方力量,为重获市场不断努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剧团体制的市场化,如在聘用制度上实行竞聘上岗、双向选择的方式,整合利用人才资源。

  2.传播媒介的多元化,豫剧积极顺应时代潮流,整合大众媒介资源,拓展了戏曲茶座、豫剧文化节等多种传播渠道。豫剧文化资源价值形成的外在动因当下,豫剧文化资源已形成了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等多元化价值属性。从豫剧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从一个地方小戏一跃成为全国五大戏种之一,对其价值形成起到关键作用的外在动因主要是文化生产力与政府力量。

  文化生产力随着不同时期文化生产力的变化,豫剧文化资源价值形成的结果也在变化。首先是劳动者的变化。在豫剧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从事演出的艺人多为工农大众。张履谦在其著作《相国寺民众娱乐调查》中谈道:“据对河南梆子有研究者云,河南梆子戏,系由工农大众所发起,均系文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分子也逐渐加入到豫剧艺术事业的建设中来,如樊粹庭、王镇南等人。劳动资料的变化,豫剧在传播形式上经历了从口口相传到报纸、广播、电视,再到现代网络媒介的变化;在舞台场地上经历了从乡间地头、高台庙会到茶社剧院,再到线上平台的变化。

  劳动对象的变化一方面是物质劳动对象的变化,即在文化生产过程中可见的物质资料。如最初的豫剧表演中使用的服饰与乐器都比较单一,而在今天的豫剧表演中,不同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服装配饰,不同的故事情节也有着不同的乐器变化。

  另一方面是精神性劳动对象的变化,即劳动者已习得的经验与知识、人类已经产出的精神内容等,如豫剧剧目创作的变化。创作者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所产出的剧目内容是不同的,如封建时期的剧目内容多偏于农家琐事,而战争时期的剧目内容则偏于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