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木呷狮舞是以什么为基础而改变创造出来的民间艺术?跟其他舞狮不同的有哪些?

  木呷狮舞是广东客家人迁徙定居过程中,在当地农耕经济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创造和改革而形成的民间艺术。主要分布在清远市所辖的英德市。春节及重大节日期间在祠堂、广场等地演出。

  木呷狮舞是英德独具特色的传统舞蹈,表演时1人舞狮头,4人舞小丑,4人打乐器,在“十点梅花”锣鼓乐的伴奏下舞动不同的动作。木呷狮舞多在春节及重大节日期间在祠堂、广场等地点表演,表演前行请木呷狮礼仪。

  木呷狮舞动时,狮头在高脚鼓、大镲、铜锣、小铛子等乐器伴奏下进行走、跑、拜、跳、舔、扑、咬等动作,时而发出“呷呷”声音。青、黄猴的基本动作有:跳台心,跳台角,肩肘倒立,头手倒立,洗头、理发、挖耳屎、捉虱子、捶背等动作。驼背婆的基本动作有:捶背、抹鼻、扎头发、照镜、整妆、抬香包。大小面的基本动作有:引青、拔扇、打时、跳台心等动作。每个动作有不同的意义,分别表达出喜、怒、哀、乐等。木呷狮舞内容丰富,情节滑稽诙谐,令观众捧腹大笑、开心快乐。

  木呷狮舞通过家族和社会传承方式传承,已成为了英德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舞蹈。

  木呷狮舞分布在英德市石牯塘、沙口、东华等镇,其中以石牯塘镇的木呷狮最具代表性。近年来,通过参加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如省举办的民间狮王争霸赛、广州白云区对口帮扶非遗展演活动、清远市民间狮王大赛、英德市狮王争霸赛、英德非遗进校园活动等,木呷狮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也被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喜爱。

  英德乃岭南古邑,古称英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英德人文和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木呷狮舞就是当地的优良文化传统,历代流传。英德有“木呷狮”“鸡公狮”“猫头狮”三大狮头。因“木呷狮”形象威武,神态勇猛,气势强大,狮头上还刻有一个“王”字,又称为“狮王”。

  据石牯塘镇滨江村86岁高龄的老人朱如贯讲述,他16岁就跟随祖父朱仕敬(已故)开始学习舞木呷狮,目前使用的铜锣就是祖父流传下来的。

  目前掌握的木呷狮舞主要传承脉络代表有:第一代朱仕敬(1888--不详);第二代朱文恒(1913--1941);第三代朱如贯(1938.08—);第四代朱玉强(1965.10--)、朱志强(1966.10);第五代朱光登(1986.08---)。

  一、外形设计独特,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

  木呷狮形象威武,神态勇猛,气概非凡,气势强大,狮头上刻有一个“王”字。其造型栩栩如生,活泼灵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是英德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和艺术创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二、动作造型独特,生动形象

  表演时通常为10人,其中:师父1人,狮头1人,乐队4人,小丑4人,通过他们的默契配合,在锣鼓乐伴奏下,舞动出各种动作,造型丰富,变化无穷,富有想象力。如狮舞《武仙出台》与虎分青,与虎争山头,与虎争香包,小丑们个个团结一致,斗智斗勇,顽强拼搏,形象生动,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协调方式独特,动作难度大

  舞木呷狮头,由1人进行(客家人叫打单狮,是木呷狮特有的打法,其它狮头都是双人或多人共同进行),由于狮头、狮被比任何狮头都要重,所以要求舞者具有强壮的体魄和深厚的功底,而且舞狮时手脚的动作难度大,又要在锣鼓的伴奏下变换造型,动作的协调性、动作的质量要求很高。

  木呷狮舞是英德市的一种传统舞蹈,多在春节期间进行表演,地点大多在村的祠堂文化室或文化广场等。此外,该舞蹈还参加省级、清远市级、英德县级举办的民间狮王争霸赛,如参加了2019年1月在佛冈高岗镇社岗下村举办的2019全国“乡村春晚”百县万村网络联动清远民间狮王大会表演活动,并获得“银狮”称号;2019年参加中国(广东.佛冈)民间狮王大会,获得“银狮”称号;2020年参加英德市迎春狮王争霸赛,获得“金狮”称号;2020年非遗进校园活动等。

  木呷狮舞的表演群体是广东英德市的石鼓塘、沙口、东华等镇。2020年10月,参加英德市举办的非遗校园活动。木呷狮舞在英德市的七所中小学进行了表演,深受师生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