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也有“高调”、“河南讴”、“靠山喉”等称谓。关于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到起源于河南民间的“土梆子”,二说出自“秦腔、山陕梆子”,三说起源于“弦索”。不管起源是什么,在豫剧的整个发展史上(清代中叶至今),大致可以分为清代中后期到民国初年,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20世纪末到现在五个鼎盛时期。不同时期标志着豫剧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豫剧发展的时期和代表人物有哪些?
一、从清朝中后期到民国初年
这一时期,豫剧成为中原地区普遍流行的剧种,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分支。如: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福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沙河两岸(周口、漯河)为中心的“沙河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西府调)等。这个时期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名重一时,上演的剧目丰富多彩,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这段时期有著名演员张蛮子、顾秀荣、李剑云等。
二、20世纪30年代
1927年河南省教育厅举办了游艺训练班,邀请了王镇南等名人对戏曲艺术进行整理和对一些艺人进行短期训练。王镇南称“这个游艺训练班是河南梆子剧改革的第一声。”1935年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将永乐戏院改建为豫声剧院,与陈素真、赵义庭等名角合作,编演了一批新剧目……这些新剧目的上演和进行的一系列革新,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豫剧的发展。1936—1937年,豫剧大师常香玉到开封演出,是豫剧东西两大派的艺术文化大交流,在随后的抗日战争时期,彻底实现了豫东豫西两大艺术流派的交流融合。在这个时期产生出了“十八兰”、界首的“四大名旦”等。可以说,30年代的这两派的交融、结合为豫剧以后的繁荣发展无疑起到奠基和决定性的作用。
三、20世纪50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在“改制、改人、改戏”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汇演,使豫剧有了一个大幅度、全方位的发展和提高。1956年3月河南豫剧院成立,下设三个团,旗下集聚了大批的老中青演员。这个时期以《朝阳沟》为代表的豫剧现代戏走上了舞台,其代表人物王善朴、魏云、高洁等。
四、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
“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豫剧又迎来历史上最鼎盛时期。特别是1980年举行的豫剧流派调演,此时各路名家集各地域流派之长,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形成了“五大名旦”派,并形成了“唐派”等豫剧流派形式,其代表人物唐喜成等。
五、20世纪末到现在
在豫剧发展和市场极度低迷的时候,以河南省电视台《梨园春》为主导的媒体,再度把豫剧推向了新的鼎盛时期,极大地带动了河南豫剧的发展,特别是对河南以外的地区了解豫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梨园春》是一个时期所特有的文化产物,它把以群众为基础的豫剧发挥的淋漓尽致,彻底体现了豫剧的普遍性和广泛性。以《梨园春》为主导的河南豫剧文化产业链已经形成,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大家都耳熟能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