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豫剧现代化进程的奠基者与开拓者是谁

  樊粹庭(1905~1966),原名樊郁,字萃亭,后改为粹庭,河南遂平人。他是豫剧现代化进程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中国戏曲文化史上少有的集编剧、导演、剧团管理、戏曲教育、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全能型艺术家,是名副其实的“现代豫剧之父”。1919年至1929年就读于河南欧美预备学校和中州大学(河南大学的前身)。

  豫剧现代化进程的奠基者与开拓者是谁?

  樊粹庭先生天资聪明,自幼酷爱戏剧。1919年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23年预校升格为中州大学,樊粹庭转入教育系学习。1929年获得文科硕士学位后,应聘到河南民众师范学院任教,兼任河南省教育厅主办的《河南教育日报》。次年被聘为河南省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这一时期,怀着革新梆剧的强烈愿望,樊先生弃政从艺,以高级知识分子身份接管永乐剧院,更名为“豫声剧院”,从剧场、舞台、器乐、声腔、表演、服饰和剧院管理等施行全方位的革新,要求每位演员都自尊自重,明确演剧是教化育人、净化人类灵魂的正当职业。

  1935年春节,樊粹庭自编自导的婚姻家庭剧《凌云志》上演后,立即在当时省城开封引起巨大的轰动,结束了河南梆子无剧本的历史。此后两年间,樊先生相继编排了《义烈风》、《柳绿云》等七台大戏,场场爆满,颂声鼎沸,连那些鄙薄土梆戏的鸿儒耆旧都对新梆剧刮目相看。

  1937年“七七事变”后,民族危机当头,樊先生取东方雄狮警醒怒吼之意,将豫声剧院更名为“狮吼剧团”,创作了《伉俪箭》、《克敌荣归》等呼吁抗敌御侮、鼓舞士气的新剧,并将演出所得全部捐献到抗敌前线。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关头,樊先生又创办了“狮吼儿童剧团”,编写新剧,训练演员,率团演出,在西北地区产生了强烈反响。

  樊粹庭先生自觉以“重大担负者”自任,毫不懈怠地下“埋头工夫”,一生共创作改编了67部剧本,执导排演了数百部传统与现代豫剧。他因人设戏,倾心为剧社台柱陈素真打本子,后来逐步探索出因材施教、培养训练各行当豫剧名角的人才教育模式,并确立了以编剧导演为中心,以演员为主体,以观众为接受和评判群体的互动机制,使豫剧薪火相传,名角如林,唱响海内外,成为全国受众最多、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

  早在20世纪40年代,梅兰芳、田汉等戏剧大师就非常推重樊粹庭先生,彼此切磋交往甚密。新中国成立后,樊粹庭历任西北文联副主任、西安市文联副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1953年,率团参加赴朝慰问演出,受到彭德怀、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其后不久晋京调演,新编历史剧《王佐断臂》轰动首都剧坛,茅盾、周扬等文化界人士盛赞其剧作的丰富内涵和高超的编剧技巧。

  从樊先生的戏剧思想和一系列的戏剧实践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一个总目标,就是一切为了豫剧改革,他的最有戏曲文化史意义的贡献就在于对豫剧的改革。正是由于改革,使豫剧由艺人豫剧向文人艺人结合型方面转换,为豫剧开创出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因为改革,让豫剧结束了只有表演没有剧本的时代;也是因为改革,使传统豫剧向现代豫剧转换,为豫剧开创了第二传统;还让豫剧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地方戏中狮吼而起,独树一帜。没有樊先生的豫剧改革,不知豫剧要落后其他地方戏多少年。总之,樊粹庭、“樊戏”、狮吼剧团,给豫剧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也给河南和陕西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戏曲文化资源,也可以说是一部宝贵的“樊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