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文化具有广泛的地域特征,一种戏曲的诞生既是地方文化的体现,也是地理环境因素的表征。很多戏曲中的语言与唱腔特色都与地方方言、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不同地方的戏曲,各自也都存在着独特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沉淀,选择了不同的传承发展之路;但二者又有相同的渊源——梆子戏,两种戏曲的原始形态有着一定的共通性,同时发展方向也存在相同之处。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分别源于山西梆子和河南梆子。历史上的蒲剧和豫剧中,乐队与演唱都是用打击乐器——枣木梆子来掌握节奏节拍,所以二者本源皆为梆子戏,在腔调和演唱方式上具有共同或相似的特点,命名方式皆以“梆子”冠“地名”。
蒲剧跟豫剧有哪些相同之处?
蒲剧是山西流传最广、历史最为久远的戏曲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梆子戏。产生于晋、陕、豫交界地带,目前文献有两种说法,一种说蒲剧发源于山西省晋南地区,即运城、永济;另一种说法是蒲剧发源于豫西地区,即三门峡陕县。总的来说,蒲剧应属于黄河两岸山西与河南的艺人在互相交流中产生的曲种,在晋西北、山陕地区吸收了地方民歌、锣鼓、杂技、昆曲等众多艺术形式,并继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向不同的区域发展,沿路吸收当地地区的民间艺术,最终发展成不同的戏种,如南路、中路、北路及上党等梆子戏种。豫剧则是我国的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河南梆子,又名土梆戏,河南讴、靠山吼。
随着豫剧艺术的全面革新,特别是豫剧电影《花木兰》的风靡,各地也成立了一大批专业豫剧团,豫剧成为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正式定名为“河南梆子戏”。豫剧在唱腔上也因地域及方言特点形成了豫西调、豫东调、祥符调及沙河调等几种曲调。豫剧流行区域甚广,较为集中的是在黄河两岸。从音乐艺术特征上看,二者的声腔部分都还具有鲜明的板腔体特色,蒲剧的唱腔大量运用板式变化,富有“腔高板急,慷慨激越”的艺术特色;豫剧更是将板类分成了慢板、流水板、二八板和飞板四大传统板式结构,但在某些剧目中可以看到其它灵活板式的直接应用。
从音腔可以看出,这两种剧之间存在着极为深厚的渊源,二者在声腔系统上是有互通之处的。从戏曲的表演节奏上来说,无论豫剧还是蒲剧都面临共同问题:戏曲在表演过程中节奏相对缓慢,尤其是演员在一些唱腔的运用中更是拖泥带水。这种传统的戏剧唱腔表演虽然经历数百年的传承,但是却难以适应当前的快节奏的时代,这就导致很多年轻人对戏曲失去了兴趣。豫剧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去梆子化”特征尤为突出,唱法更是借鉴了多种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