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凤台县花鼓灯的表演中男女角的名称有什么说法?

  在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一年四季,无论是公园、广场、街道,还是村口路口,人们总能远远地听到锣鼓声,总能看畅快地看到鼓架子的刚健、兰花舞的柔美,总能在心中感受到锣鼓舞动带来的艺术长风。

  花鼓灯,男角名叫鼓架子,女角名叫兰花。鼓架子,手执伞柄长街上舞,锣鼓声中展雄风;兰花自有柔情在,彩扇翩飞点点红。花鼓灯的舞蹈,无论多么变换,无论怎样多姿,但是演的人一招一式都有来源,看的人一颦一笑都解风情。据研究,花鼓灯的舞蹈语汇已有400多个成员,基本步伐也在50种以上,搬上舞台的经典节目更是达到数百篇之多。

  “千班锣鼓万班灯,多姿多彩花鼓灯。”花鼓灯,唱火了《千里长淮一条线》,“三道弯”里的《拾棉花》;舞红了“大花场”上那段《欢腾的鼓乡》;“小花场”中幽默的《抢板凳》。

  锣鼓声、舞蹈情、清音调,撩拨得男女老少动心旌,那十里八乡的老百姓在赶会的时候,可以不计较路程的远近;看灯的时候,甚至可以忘记日月转换、斗转星移,甚至可以不顾盛夏的热、严冬的风。

  然而,曾经的花鼓灯主要的,是被看作驱邪的利器、逃荒的工具,普通老百姓只能为有头有脸的人家在洞房花烛夜演唱“抒情诗”,为大户人家在粮食丰收后摆上欢乐的歌舞场,一鼓一锤、一板一眼,无不滴淌着老百姓的辛酸泪水;而今的花鼓灯,凤台人民才有条件把它看作一门艺术,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赏者,都可以用来抒发自家创业、创造的豪情,都可以用来共度休闲、娱乐的欢乐时光。

  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团和推剧团每年都下乡一个村一个村的巡回演出,而花鼓灯艺校几十年来培养的3000多名表演人才,就像一粒粒艺术的火种,播撒在各行各业、城乡社区,成为传承与弘扬花鼓灯艺术的骨干力量。

  这几年,广场舞在遍布凤台城乡的同时,哪个队伍不跳花鼓灯?从永幸河畔,到新集矿区;从县城里的居民小区到几十里外的后海、刘圩等自然村庄,花鼓灯的舞蹈和音乐已经融入到广场舞中,掀起了一个又一个艺术潮流。民族花鼓灯非遗传承人、张,连年近八旬,也像轻盈的蝴蝶一样加入队伍,与大家共舞。他们在省会合肥、上海、东方明珠甚至国外表演舞蹈,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艺术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