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是河南的地方剧种,也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与京剧、黄梅戏、越剧、评剧等其他四大剧种相比,显然影响力及听众人数要多的多。其实这没什么好奇怪的,这和豫剧本身唱腔、节奏特点,专业演员的努力,加上豫剧民营及国营剧团较多且活跃文化的宣传是分不开的。
为什么豫剧是最大的地方剧种呢?
一、豫剧具有吸引观众的特点。
豫剧发源于河南省开封市。是河南省的一种地方戏。因其独创的演唱形式,又被称为“豫剧”。因最初演唱形式原因,又叫“河南讴”,后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上世初的河南梆子,建国后因河南省简称“豫”,改名为豫剧。豫剧之所以受欢迎,有以下特点:
1.豫剧唱腔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之气,情感表现力极强。豫东调表现的特别明显,现在豫剧的“四大调”也只有豫东调的影响比较大。
2.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例如豫西调的《清风亭》认亲一折,听的人热泪盈眶,豫东调的《打金枝》《十五贯》等都可以看出这种特点。
3.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特点鲜明,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剧,豫东调声音高亢有力,气势恢宏较为适合演唱公平正义之戏。
4.豫剧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于生活,不能脱离老百姓的生活。
二、豫剧的戏曲文化宣传很到位。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时代,一切来得快,去得也快。人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注这些事情。然而戏曲的发展和传承必须要依赖戏曲文化的传播,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艺术,它才能真正的发扬光大。我这样说不是没有根据的。之前我在文章回答过这方面的问题,有网友提到北上广的公园里面经常听到豫剧,河北,甘肃,台湾省,陕西,山东等地也是这样。可想而知,豫剧的宣传工作做的很成功。在河南,大街小巷都有豫剧的身影,老百姓爱听,演员又下功夫,这样的戏老百姓是没有办法拒绝的。据我所知,河南豫剧的宣传工作主要依赖于几项活动,我已经多次提到,“戏曲进校园”、“戏曲下乡”《梨园春》这个戏曲平台。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的群众基础,既保证了戏曲文化的传承,有宣传了戏曲文化,一举两得。
三、专业演员的努力。
戏曲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演员的努力,他们才是传承戏曲文化,宣传戏曲文化的主力军,我们这些戏曲爱好者或者政府文化部门只能起着一个督促的作用,还要专业的演员去下功夫才行。我这样说可能带有主观色彩,看过《梨园春》的朋友都知道,老一辈演员是多下功夫,给我印象最深的豫东红脸王刘忠河老师。是这样的,专业演员都知道“入被窝”这个动作的难度,七十多岁的刘老师在舞台上做到了;另一个是《打金枝》中为了徒弟,为了戏曲表演,当场跪下。这样的艺术家他值得大家尊重。这只是一个缩影,我想在台上台下还有很多像刘忠河老师一样为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人。
四、民营剧团、国营剧团比较多,比较活跃。
民营、国营剧团是戏曲发展的主要载体,戏曲的发展依靠这些团体的发展,在河南有很多戏曲团体,比如说河南省豫剧院的三个团,还有洛阳豫剧团,南阳豫剧团,安阳豫剧团,驻马店豫剧团等等各县市的豫剧团,此外还有数不清的民营剧团,这些剧团常年的下乡演出,基本上在河南农村的每个地方每年都可以看到几场戏。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戏曲艺术真正的融入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中,老百姓爱看,主要演员下功夫,这样的艺术不会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