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历史悠久,节目繁多,风格独特。它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史研究的“活化石”,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
婺源傩舞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初叶就有婺源傩舞外出表演的记载。婺源傩舞节目原有一百多个、傩面两百多个。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的影响,现存婺源县秋口镇长径村"驱傩神班"有演员19人,面具三十余个,其中有4个原始木雕面具,可演节目24个。
婺源傩舞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动作十分丰富,模拟女性的舞步"妮行步",《开天辟地》中的"辟斧"、"拗斧"、"磨斧",《丞相操兵》中的"上、中、下十字架"、"操兵步"、"拍手一照"、"拍腿过河"、"耍羽毛"、"舞花"、"轮棍",《太阳射月》中的"摸胡点"、"单摸胡"、"双摸胡"等都别具一格,保留着古朴、粗犷、简练、夸张、形象、传神的独特风貌。这些动作多顺拐、屈膝、下沉、含胸、挺腹,具有沉而不懈、梗而不僵的特色。婺源傩舞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的相结合的艺术。婺源傩面具以木头雕做,工艺精致,手法夸张,神气活现,其忠奸优劣、老少妍陋无不神似。旧时乡民把傩面具奉为"神灵",开橱和封存傩面具还有一套尊祀的仪式。
婺源舞鬼受外界影响极少,在表演艺术上仍保留着古朴、粗犷、简练、夸张、形象、传神的独特风格。音乐伴奏均以舞止曲终的原则,由打击乐、曲牌和唱腔三个部分组成,有专用的锣鼓谱和曲牌。
婺源傩舞以古朴的舞蹈风格和众多的表演节目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引得人们加以珍视。文革后,婺源其他乡村的傩舞基本失落,长径村的傩舞老艺人担负起了傩舞传人的责任。现在傩班有19人,大多是50岁到60岁的人。村子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赚钱,基本不愿意去学,嫌靠傩舞温饱得不到保障。
如今,长径村仍然保留着农历正月初二日请傩神、跳傩舞的传统,寄托了村民盼望其新年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徽州六县之一,东邻浙江衢州市,西毗景德镇市,北枕安徽黄山和歙县,南接三清山,婺源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节日的庆祝也面临着挑战。但这些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留下的习俗,可谓是我们民族的精髓,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