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黎族竹木器乐有什么由来传说

  黎族竹木器乐是海南省的一种传统音乐。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黎族竹木器乐历史悠久。据老艺人相传,黎族竹木器乐在清代康乾年间最为盛行,主要流传于海南省中部五指山南麓的黎族聚居区。该地区黎族常见的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木、鼻箫、口弓、唎咧、口拜、洞勺、哔哒等八大件,这些乐器散发着原始社会生活的气息,黎族群众利用大自然中的竹木和畜兽皮等原料手工制作而成,生动体现了当地黎族人民崇尚自然的生活和美学观念。黎族竹木器的代表作品有《罗尼调》《四亲调》《喂格罗调》等。

  黎族竹木器乐有什么由来传说?

  大约3000年前,黎族人生活在海南岛繁衍生息,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最早出现的乐器是独木鼓,据黎族祖先歌传述,远古时候因雷公击倒大树起火,烧树成洞,黎族祖先就击木派呼众围猎,后来人们用牛皮或鹿皮蒙住大洞口,敲起来咚咚响,以作招众、祭祀和乐器使用。中国民族学家曾昭璇在《谈哮黎“独木皮鼓”兼论铜鼓的起源》一文中写道:“独木皮鼓起源早于铜鼓,即在原始社会已存在,而铜鼓则在百越族群进入奴隶社会才会铸造”。叮咚木也是早期出现的打击乐器。古时,黎族砍山种山兰,山猪常常在夜间出来糟蹋山兰稻,为了保护山兰稻,看守山兰的人,就在山寮吊起两根木杆、打击响起叮咚声,以驱赶山猪。后来发展成跳舞娱乐用的打击乐器。鼻箫、口弓、唎咧、拜、洞勺(灼吧)、哔哒等传统乐器也是黎族早期的乐器。

  史料记载,黎族自汉代起就有器乐活动。清《感恩县志》记:“汉代县属分三星美孚大鬃复黎四种,以木为弓,以牛角为号,以击鼓为乐,以射猎为生”。宋绍圣四年(1097)四月,苏东坡被贬至儋州时,就看到“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他在《和拟古》诗中还写道:“铜鼓壶芦笙,歌此送迎诗”。句末注云:“交趾取无柄之瓠,剖而为笙。”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琼州“打鼓吹笙以为乐”。《桂海虞衡志》载:黎人“聚会亦椎鼓歌舞”。明代的大文豪汤显祖记述黎族击鼓讴歌的情景:“文臂郎君绣面女,并上秋千两摇曳,分头携手簇邀游,殷山踏地蛮声气,歌中击鼓会金钗,为度那复知年岁”。

  清代张庆长《黎岐见闻》载:“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集野间,男弹嘴琴(即口弓),女弄鼻箫,交唱黎歌。”清《古今图书集成》有更详细的记述:“黎人聚会,即使歌郎,每唱一句,经两指上下击鼓,听者齐鸣,小锣和之。其鼓,如两节小竹而腰小,涂五色漆,描金作杂花,以带系肩上。歌郎歌罢,歌姬仍徐徐唱,击鼓亦如歌郎,其歌大意言男女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