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呗是中国佛教音乐原声的特称。三国时期,曹植游鱼山,声闻“空中梵响”而始创“梵呗”。曹植因此被尊为梵呗创始人、中国佛教音乐鼻祖,鱼山梵呗也成为佛教正宗“丛林腔”标准典范的代名词。鱼山梵呗普及于齐梁,兴盛于隋唐,传承于宋元,濒危于明朝,回归于清朝中期。
鱼山梵呗的由来有什么故事?
鱼山梵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梵音和汉语的构造有异,无论用梵腔以咏汉语,还是用汉曲而歌梵声,都有困难,故佛教传入中国之初,译经事业虽渐发达,而梵土歌呗却未获传授,此后始有《陈思王感鱼山梵声制呗记》的出世。
三国时期的支谦、康僧会,以及之后“亦云祖述陈思”的帛法桥、支昙籥、昙迁、僧辩、慧忍、萧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将梵呗文化发扬光大,促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南北朝时,萧子良召集众多“善声沙门”参与鱼山传统梵呗的整理、校勘。他们“集第作声”,分别展示。最终,建康(今南京)安乐寺的僧辩脱颖而出,其所传《古维摩》和《瑞应》成为“命家之作”。此时距曹植创制梵呗已近260年。僧辩之后,支谦据《无量寿经》《中本起经》制成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康僧会传泥洹呗,觅历作高声梵,支昙籥制六言呗,但皆湮没不存。
南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福建莆田广化寺创始人金仙禅师题写了“鱼山谁谓遥,三千界内咸瞻玉宇”的大雄宝殿石柱赞联。著名文学家、诗人庾信于569年作《奉和阐弘二教应诏诗》,认为“鱼山将鹤岭,清梵两边来”。
隋唐期间,主要流行的梵呗便是由萧子良所整理的鱼山梵呗。虽然鱼山梵呗产生不久之后又出现过几个古梵呗,但其他几个梵呗支派都已失传大半,唯“鱼山闻梵”的记载颇多,如《法苑珠林》卷三十六中的记载“唐朝所传鱼山梵呗尚有六契”。
唐代以前流行的梵呗分为3节,即始呗、中呗、后呗。《佛梵》《法梵》《僧梵》《三宝梵》与《如来呗》《云何呗》和《处世呗》及《菩萨本行经》等赞佛偈,都是这种格式。鱼山梵呗在唐代中后期仍在流传。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鱼山梵呗远播到了日本、韩国。梵呗流传到日本被称作“鱼山声明”,流传到韩国称“鱼山”。
隋唐时期佛教最为兴盛的禅宗提倡“禅坐”“止语”等修行理念,客观上造成了梵呗的“解体”“匿名”,使梵呗由此分流为各宗各派,不再以单独的修持法门名称出现。
在明代,无言道公(1547年-1623年)祖师“梵呗妙用”救周藩王瘿病“不药倾愈”公案与著名大学者王世贞《夜闻梵呗》的开悟偈古诗,足证“听闻梵呗、证悟向善”的传承尚在。
清代乾隆题“国满栴香,古枝分鹿苑;天高竺梵,晴呗接鱼山”的赞联也可看出佛教中国化表现于鱼山梵呗的悠久历史。1800年,佛教界高僧大德自发回归梵呗法事传承,集成了远离“词曲牌音乐化”的《禅门日诵》功课本,兴盛教内外至今,而究其源头皆是鱼山梵呗遗韵与佛事仪轨。
鱼山梵呗寺法师在整理挖掘梵呗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无论从曹植的鱼山梵呗四十二契汉语反切、四声、五音的出现,还是到五言七言律、十二吕律的声律及格律等,汉语言韵体系及诗词格律的发明与成熟运用,皆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
上世纪80年代初,永悟法师于少林寺皈依。1988年,他得知明朝万历年间无言道公祖师“梵呗妙用”公案,便发心传承梵呗文化。2004年6月,永悟法师启建梵呗寺,于2006年发起并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鱼山梵呗文化节。之后,又成立了鱼山梵呗研究所。2008年6月,鱼山梵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永悟法师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鱼山梵呗代表性传承人。
为保证鱼山梵呗传承有序,鱼山梵呗寺根据非遗传承要求,完善了鱼山梵呗传承保护的五要素:传承人释永悟、传承堂号声明堂、传承方式谱系五十字辈的恢复、传承日佛诞节、代表作太子颂浴佛《释迦大赞》。为方便传承,按照原赞填词《东阿王赞》,赞叹创始人陈思王制呗功德。鱼山梵呗传承五要素有效维系了梵呗的修持内涵与仪轨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