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民歌,云南省弥渡县传统音乐,清嘉庆初年《滇系》所记“山歌九章”有力地证明了弥渡民歌的悠久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一批弥渡传统民歌、改编民歌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弥渡民歌”作为一个音乐名称逐渐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中国知名度较高的民歌品类。弥渡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情感,以民族分类可分为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两类,以音乐体裁则分为山歌、小调、舞蹈歌、风俗歌等类型,曲调较为丰富,旋律婉转悠扬。
弥渡民歌的历史渊源有哪些故事?
弥渡民歌追本溯源,弥渡彝族的《打歌调》应是弥渡民歌的源。彝族是弥渡的土著民族之一,据传说,在远古的一次部落战争中,彝族被外族围困在一座山上,头领就让彝族士兵在山顶烧起大火,列队围着火堆,随着有节奏的脚步声和拍打羊皮褂的声响转圈唱歌舞蹈,使对方误以为彝族人马众多,早已严阵以待,不敢进攻,反而立即退兵,从而挽救了彝族的命运。从此,为了纪念祖先的功绩,这种舞蹈就传承了下来,演变成了后来的打歌调,其实,《打歌调》其渊源可追溯至古代的“滇歌”、“西南夷歌”、“踏歌”等。
从汉武帝的“有事西南夷”以来至唐南诏天宝年间的两次战争,以及元明清时代的军屯、民屯、商屯和开疆移民活动,大量的中原汉民族带来的中原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与南诏文化相互吸纳融合,使弥渡民歌的萌芽发展有了可能。《蛮书》载:“南诏境内各民族,‘俗好饮酒歌舞’。”《南诏图传》中“铁柱祭天,张乐进求逊位,芦笙赛祖,毡帽踏歌”的描绘,证明这一时期,弥渡已是南诏王国的腹心之地,经济文化相对较为发达,民间的歌舞活动广泛普遍。
由于弥渡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多民族组成因素,弥渡民歌充分显示出它的区域民族特色。弥渡民歌以民族分类,可分为汉族民歌、少数民族民歌两类。以音乐体裁分类,则可以分为山歌、小调、舞蹈歌、风俗歌等类型。曲调大多以6音结尾,皆以小调形式出现。
由于弥渡民歌形成的悠久历史历程,又是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相融合的艺术结晶,所以它体现了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吸纳的包容心态,也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反映了弥渡地区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民俗民歌文化,反映了弥渡社会不同历史时期民众的精神生活、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生产生活,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使得弥渡民歌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区域文化艺术价值。因此,也才可能产生了《小河淌水》、《十大姐》、《弥渡山歌》、《绣荷包》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优秀经典的弥渡民歌。
弥渡民歌其分布面广,流传深远,内容丰富,千百年来口口相授,均以师传、家传、自学为传承形式。无论在汉族民众中还是彝族民族中都有众多的民歌传承人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赵州志民俗》载:“元宵弥渡则聚太平山或铁柱庙或温泉夜则张灯踏歌为乐。”弥渡民歌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在清代师范所著《滇系杂载》中的《山歌九章》:
“思想妹,蝴蝶思想也为花。蝴蝶思花不思草,兄思情妹不思家。妹相思,不作风流到几时。只见风吹花落地,不见风吹花上枝。谁说高山不种田,谁说路边不偷莲,高山种田食白米,路边偷莲花正鲜。姐在一岸也无远,弟在一岸也无遥。两岸火烟相对出,独隔青龙水一条。妹同庚,同弟一年一月生。同弟一年一个月,大门同出路同行。妹珍珠,偷莲在世要同居。妹有真心兄有意,结成东海一双鱼。妹娇娥,怜兄一个莫怜多。已娘莫学鲤鱼子,那河又过别条河。妹金龙,日思夜想路难通。寄歌又没亲人送,寄书又怕人开封。妹相思,妹有真心弟也知。蜘蛛结网三江口,水推不断是真丝。”
弥渡民歌有据可查可考的传唱第一人是明代万历年间“歌仙”李三姐,密祉人,从小能歌善舞,长大后成为唱歌能手,连唱几天几夜嗓子不会沙哑,民歌唱遍弥渡、巍山,南涧方圆百里。在民间很有名声,是当时的民歌“皇后”,被后人尊称为“歌仙”。
自义来(1939≈2013),出生在“花灯窝子”苴力村的花灯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弥渡山歌小调,花灯及民间乐器,集师传祖传于一身,能完整的演唱世代流传的弥渡民歌小调近百曲,搜集整理传统花灯曲调、花灯折子、山歌、调子200多首,被人们戏称为“老花灯”、“情歌王”、“老风流”。1981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2006年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师,2005年被命名为大理州民间艺术大师,2004年被弥渡县委、县人民政府命名为“花灯世家”。
现健在,较有名的代表性民歌手:李彩凤,年近古稀的彝族民歌手。李彩凤从小受到母亲的真传和本民族能歌善舞的熏陶,练就了一副好嗓子,16岁时就成了山里山外称颂的“调子客”。她的嗓音圆润高亢,唱起民歌来,韵味悠扬的高音区和尾音环绕大山深处,恰似百灵放歌。她演唱的《放羊调》、彝族叙事诗《黑七腊白》、《弥渡山歌》等民歌小调深受人们称颂,她的民歌唱到北京,唱进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李彩凤具有“指山为歌”的即兴创作才能,2002年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师,2005年被命名为大理州民间艺术大师,2004年被弥渡县委、县人民政府命名为“花灯世家”。
李贵芳,年过古稀,出生在东与南华县为邻,北与祥云县接壤的弥渡一个汉族与彝族融汇的边远山区青苗村。李贵芳9岁开始跟随老艺人学唱山歌调子,年近80岁的老人,仍能完整的演唱山歌,打歌调、花灯曲调上百首,是青苗地区有名的“调子”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