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侗寨人民的心目中,芷江孽龙舞是有朝气、有生命力、飞黄腾达、瑞气呈祥的象征。主要流传于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土桥乡富家团村一带及其周围的杨公庙乡。孽龙舞源于芷江侗族自治县土桥乡富家团村田氏家族,即孽龙舞是富家团村田姓人的氏族灯艺。芷江侗族自治县田姓总人口为4700多人,分布在土桥、杨公庙、新店坪等乡镇。富家团村有800多人。由于孽龙发源地交通较闭塞,因此这种独特的舞龙方式流传范围较窄。除本乡及周围个别乡镇外,其他地方均很难见到。同时,由于旧时族长有规定,技艺不能传外姓,因此除了田姓一族能学习之外,其他姓氏不能学舞龙,导致现今会舞孽龙的人越来越少。
芷江孽龙舞的由来有哪些故事?
富家团田姓山寨背后有座高山叫雕鹏界,龙脉起伏,蜿蜒向东。田姓人世代上山朝拜。相传有一年,山上一只金鸡生蛋,生了七七四十九天还没生出来,疼痛难忍,白天黑夜“咯咯”直叫,不想却引来了一条大黄蛇,金鸡一见便惊慌展翅逃命,同时产下一个很大的蛋。黄蛇欲吃蛋,却因蛋较大无法吞下,于是便盘在窝中将蛋严实地裹在其中。不想几天后,蛋被孵出来了,从里面钻出个蛇头鸡身的怪物。大黄蛇见状慌忙离开……后这怪物出来觅食,飞过村寨时被人们发现,人们倍感惊奇。谁知当年却发生罕见的虫灾,几百亩稻田颗粒无收。后有相术之人说,一定是孽龙横空出世,祸及人间。如想过平静安宁的日子,唯有用篾扎成龙的形状,腹中点燃蜡烛,以宝开路,进行舞龙,以感化孽龙改恶行善。从此,每年春早秋后,逢年过节,便有了舞孽龙的习惯,而孽龙也受到人的感化,成为乡民的保护神、庇佑者。
芷江孽龙舞在隋末唐初年间便开始流行。每逢春节,都有舞龙拜节、欢庆丰年的习惯。从大年初二起,舞龙贺岁活动就伴随着欢欣的锣鼓出现在侗乡的各个山寨,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到后来,由于汉族、苗族、土家族人的迁入,带来了各自的乡土文化,常见的舞长龙也随之进入龙舞行列。由于长龙的到来,使得孽龙在气势上显得小气。于是舞孽龙的民间艺人,在舞法上进行大胆创新,在腾跃、滚动、扭、探、俯、摇等多种姿态上加以改良,使其更显灵活威武,但必须身强体壮之人才能舞出其势。从此孽龙舞成为龙舞中的亮点,而不是长龙的陪衬。
富家团村当地农民将“孽龙舞”称为独龙舞、劣龙舞。舞者为两人,一人舞龙,一人舞宝。有“单宝戏龙”、“双宝戏龙”两种形式。即舞宝人拿一个宝或两个宝。而“双宝戏龙”更是使人眼花缭乱。其基本步法有:雪花盖顶、古树盘根、青山牛摆尾、鹞子翻身、黄龙缠腰几种。经过民间艺人多年来的不断加工和改造,至今已发展成为一种有一定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
田姓人均知道孽龙是一种脾气异常古怪、暴躁的龙。因此从它的制作、表演,到最后“化龙”都有一定的讲究、习俗。制作龙时,上山砍回竹子后,在族长家中堂屋神龛上烧香祭祀后方能开竹破篾。孽龙做成后,将其供上神坛,进行最重要的一项仪式即“开咽喉”。由祭祀者烧香、叩首,将祝词诵唱一遍后,点燃三根香将龙的咽喉烧开三个小洞,称之为“开咽喉”。据说开咽喉的龙才有灵性,舞到各家各户时,才百无禁忌,不会惊吓老人小孩。至正月十五舞龙结束时,要在溪边举行“化龙”仪式。摆出供品香纸,将龙放在堆了柴火稻草的化龙台上,等族长做完法事后,点燃柴火,乡民齐拜,将龙送走,并祈求孽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万事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