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净月潭的背后有哪些传说故事

  每年春夏之际,净月潭景区都会迎来众多海内外游客。同时也是长春徒步爱好者的天堂。在这个由青山、碧波、绿树组成的天然氧吧里,人们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美好生活。这里,远的有800年前的辽金遗迹,有清代柳条边的一段新边;近的有森林浴场、碧松净月塔楼、太平楼、圣诞乐园等新的景点。据说长春的净月潭和台湾省的日月潭是姐妹潭。也有人说末代皇帝溥仪与净月潭有着不解之缘。

  净月潭的背后有哪些传说故事呢?

  传说有一年,王母娘娘的七个女儿到人间游玩。她的第七个女儿,也就是七仙女看见一个年轻人挟着一把破伞,边走边抹眼泪,便变成一个村姑,两人一见钟情生活在一起。王母娘娘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决定派天兵天将捉拿七仙女。这一天,天空突然阴云密布,一阵狂风将七仙女刮上了天。七仙女望着自己和爱人生活的小屋,忍不住落下两行泪,一滴滴在南方,化作台湾的日月潭,一滴滴在北方,化作长春的净月潭。

  当然,这是传说。据记载,长春净月潭地处长白山山前台地,属于长白山麓向西部草原的过度地带,横跨长白山、内蒙古、华北三个植物区系,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景区海拔220米到406.5米之间,地势南北各异,北部地势起伏较大,南部地势相对平坦而开阔,起伏的群山绵延成纵横的山谷,将一潭形似弯月的碧水环绕其中。

  净月潭的观潭山,更久远的名字叫“观台山”,这个名字的起源是一段关于康熙皇帝的传说。相传,1682年,康熙皇帝二次东巡路过此地。当时的净月潭所在的山下有不少马驿站,放养许多驿马。康熙皇帝曾站在放马台上,当地百姓因此将此山称为观台山。后来,此处筑坝蓄水,成为水源地,从前的驿站和放马台都淹在水底,观台山所观望的只是一片清清的碧水,便改名为观潭山了。

  净月潭的修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当时,日本获得长春“满铁附属地”后,“满铁”附属地的水源一直很紧张。伪满洲国成立后,伪国都建设局在“满铁”的协助下,立即对长春的水源进行调查,惊喜地在地下约100米处发现了深层地下水。

  伪国都建设局经过对水质、水量、成本的对比,最后决定在长春东南部12公里处一个叫腰站的地方建一道蓄水坝,蓄住一条流经该地的河水。1934年5月,这项蓄水工程开工;1937年竣工投入使用,被命名为净月潭,与台湾的日月潭相对应。史料记载,“净月潭”这个名字是由伪满洲国总理大臣郑孝胥的二儿子、满洲国国都建设局局长郑禹所起。当时潭内可贮水面积470公顷,水源地最深处达15米,堤长550米,共投资350万日元。每年4月,日本侵略者都强迫东北百姓到此植树。

  作为末代皇帝,溥仪一心复兴清朝,他将文治武功的康熙皇帝看做偶像,净月潭又流传着关于这位先祖皇帝的故事,因此,溥仪对这个水源地的感情自然非同一般。1937年5月28日,他的“卤簿”(汽车仪仗)车队终于来到净月潭,“巡狩”刚竣工的水源地建设工程,在这里,他得以缅怀先祖康熙皇帝。在净月潭水源地事务所,听取伪国都建设局长、郑孝胥次子郑禹、水道科长重住文男、技术处长近藤安吉对水道建设经过、附近地质、古迹等情况的汇报和讲述。之后又在附近徒步游览,中午在帐篷中“传膳”,餐后溥仪发现蕨菜很美味,就让当时的“宫内府秘书官”加藤内藏助派人去采些蕨菜,说是要用来慰劳来访的梨本宫。这让随行的日籍人员深深地为之感动。

  现在,净月潭宛如城市中一方净土,造福后人。溥仪弟弟溥杰亲笔提的“净月潭”三个字,似乎也在告诉我们,曾经的往事与沧桑。